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6)

共检索到 66 条数据

  • 互联网视角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策略 2020-06-01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方法,新型网络媒介的不断涌现也为非遗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资料收集等方式,探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现状,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渠道、方法、内容、效果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让遗产"活起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指明了方向.非遗传承应立足于社会实践,在保护、利用中诠释和丰富其价值.深挖非遗文化元素,与文化创意产业(下简称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成为非遗传承的有效方式之一.文章通过研究认为非遗与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多元主体参与,搭建平台,研发文创产品,借助线下、线上双渠道推向市场到达目标受众以实现政府、非遗所在地社区组织及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三方共赢,即"1+1+2+3"模式

  •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研究 2020-06-01

    在"互联网+"背景下,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型策略,让更多群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绽放异彩。

  • 论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2020-06-0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

  •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它承载历代先辈的文化信仰和价值理念,饱含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宣示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在工业文明和科技现代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拯救其脱离窘境便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方法透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瓶颈,找寻影响因素,提供解决对策。将非遗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保护与传承,构建"互联网+"对非遗保护与推广的有效路径。结论契合当今时代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开展非遗资源辐射共享,扩大非遗宣传力度和传播范围,形成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和技术手段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新局面。

  • “互联网+”时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探究 2020-06-01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相融合,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探索"互联网+非遗"的路径和方法,旨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和帮助,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注入新的动力。

  • 互联网+非遗技艺生产性保护浅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非遗技艺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是非遗技艺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非遗保护应该结合线上和线下形成以非遗技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各种非遗技艺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生产性保护的具体路径.

  • 关于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建设研究 2020-06-01

    在深入分析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现如今中国非遗文化传承的不良现状及网站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总结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互联网络平台。以更完善的方式对现有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以系统、全面、生动的教学模式解决现如今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老龄化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注入了年轻的血液。同时,与现代科技VR全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向大众展示一些非遗的技艺,使大众对非遗文化有近距离的接触和体验,极大地吸引了大众眼球,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