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
本源生活: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的再认识 2022-03-23
溯循历史的轨迹,传统手工艺一直都是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反映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
蔡少燕:“具身展演”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地方认同 2022-03-17
非遗传承在本质上是具身展演的文化过程。新时代中国非遗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复杂而多元的传承语境。
-
让非遗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022-03-1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丰富了“工匠精神”内涵,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推进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见人见物见生活”方式实现了保护与传承。
-
周刚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亟待更完善的法治保障 2022-02-2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观念普及、项目保护、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体系与法规实施机制的发展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
-
薛可 龙靖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传播——对两办《意见》第十四条的解读 2022-02-25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视角对其中第十四条进行详细解读,有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传播的思考。
-
郝庆军:不断拓宽非遗保护实践的边界和版图——对两办《意见》第三部分的解读 2022-02-24
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内在要求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水平转化利用,这无疑是在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活起来和中华文化“双创”思想的指引下实现的理论突破。
-
胡和平: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学习贯彻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1-12-17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学习贯彻座谈会上的讲话
-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 ——有法可依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时代 2021-10-29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遗法》”)正式颁布实施。《非遗法》明确了“一个目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强调了“两大原则”:一是保护目标上,“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遗产使用上,“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朝戈金:非遗保护:从“纸上”到“指尖”的淘宝路 2021-10-20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
戴虎:传统舞蹈的未来面向——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保护研讨会综述 2021-10-08
2020年12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主办,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施光南音乐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保护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