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
-
夏布织造技艺 2025-10-29
亦称“圆纱夏布”,流传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的一种手工织布技艺,其生产可追溯至东晋后期,唐代被列为贡品,明代全县夏布商号上百家,清代发展至1000余家夏布作坊,民国时远销海外,1940获巴拿马国际展览金牌,抗日战争时产量锐减,新中国成立后又逐步恢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其整个生产过程主要分为苎麻种植、原料制作、夏布织造三个部分,器具有刮麻具、刮浆板等原料制作工具和经纱架、刷机等布料制作工具。种植采用家种,种子以头麻为佳,麻田以沙地为上,一般每年收麻3次,春麻最佳,收后留根以生新枝;原料制作有取皮、去表皮等工序,全部采用日晒、夜露、泉浣等自然方法,无药品掺入;夏布织造以圆形麻纱为原料,分为绩纱和织布,绩纱尽为女工,有原麻漂白、撕片、卷缕等工序,织布有经纱、检铰、过扣等工序,经纱、刷布多男性,织布多女性。传承有家族传承、开厂授艺等。 其原料依品质自上至下分为标庄、头庄、二庄、三庄、白索、晒青,产品按质量由高至低分为1200扣、800至1
-
万载花炮制作技艺 2025-10-29
万载县为全国五大花炮产区之一,清道光年间万载花炮已“通行南北,商贾络绎”,光绪年间“男妇大小均藉此以资工作”,清末民初从业人员达数万人,20世纪80年代更多达10多万人,生产主要集中于县城以西的潭埠、株潭、黄茅等乡镇。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其生产用作原料的土纸、火药均为万载本地所产,土纸为万载县仙源、官元山、茭湖、赤兴等山区生产的表芯纸,火药为硝酸钾、杉木炭和硫磺的混合物,其中最为重要的硝酸钾是用本地原料通过传统技术制作而成。整个制作过程有70多道工序,基本可概括为纸筒制作、火药(硝)料制作、引线制作、花炮成品制作四大工序;制作工具有短刀、长刀、擦凳、擦芯等纸筒制作工具,锅、锅铲、盆、镰铲等黑火药制作工具,筒口钎、木方、九齿铁钎等花炮制作工具。技艺以师徒方式传承,并需要学习者具有悟性和长期实践方能掌握。 万载花炮有全红礼炮、大小彩炮、鸡公炮、雷鸣炮等60多个品种,以响计有16响、20响以至10000响等,以纸之长短厚薄计有三裁、四裁
-
樟树药俗 2025-10-29
樟树药俗是以中药炮制、药材交易为主体的药文化习俗,主要流传于樟树市一带。其可溯源至东汉葛玄入山采药炼丹,历经1800多年发展演变,形成了包括中药炮制、药材交易、药膳、药业信仰等的独特风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樟树中药炮制可分为鉴别、抖择、切制、炮制、加工和贮藏,其中鉴别俗称“识药”,即通过摸其质、拈其重、观其形、尝其味、嗅其气、听其声,分辨药材的真伪、质级;抖择即对药材进行选净、分级;切制有洗药、润药和切制三个环节,最讲究“刀功”,各店号最佳刀工被称作“头刀”;炮制则是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主要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三法,而以火制者居多,炮制的饮片色、香、形、味、效俱佳;加工选料上乘,所制成药有近百种剂型;贮藏则将不同类型的药,分类、分地、分不同器物保管。 樟树自古药材交易兴旺,三国时已有药摊出现,唐代辟有药墟,宋代形成药市,明代则有“药码头”,清代成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所”,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全国药交会上四方客商云集。樟树民间有“
-
樟树中药炮制技艺 2025-10-29
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秦汉时期樟树已使用煮、烫、碎、煅等方法处理中药材,东汉末年葛玄及其侄葛洪在樟树阁皂山制药行医,开创了樟树中药材炮制;南北朝时樟树药业有了简单分工,宋以来樟树建药师院,明清时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药帮即“樟帮”,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形成了一批科研理论成果。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 樟树中药炮制可分为鉴别、抖择、切制、炮制、加工和贮藏,其中鉴别俗称“识药”,即凭手、眼、口、鼻、耳分辨药材的真伪、质级,不易区分的药材则辅以水浸、火烧来鉴定;抖择即对药材进行选净、分级,俗话说“药抖干层灰”;切制有洗药、润药和切制,润药最为关键,当地老药工有“七分润工,三分切工”的说法,同时讲究“刀功”,各店号最佳刀工被称作“头刀”;炮制则是中心所在,也是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一般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三法,而以火制者居多;贮藏则将不同类型的药,分类、分地、分不同器物保管,贮藏前须按药材性质运用烘、焙、摊、晒等手法干燥处理。 樟树中药材
-
万载得胜鼓 2025-10-29
起源于北宋(公元960—1127年),取材于“安史之乱”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交战、凯旋、庆功等,故取名得胜鼓。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万载得胜鼓是民间唢呐曲牌与民间锣鼓结合的产物。在漫长的唢呐演奏和打击乐演奏活动中,艺人们将早期带来的客家吹打乐与当地民间吹打乐兼收并蓄,借鉴戏曲的唢呐曲牌和锣鼓经、融会贯通,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演奏风格。万载得胜鼓以将士出征、交战、凯旋、庆功等情节为内容。分9个乐段,表现请战、四将、二将、皇帝登台、游兵、下战、进城、登台退位、大小圆台等情景,用民间唢呐和民间锣鼓以吹打乐形式反映古代将士鏖战获胜的壮观盛况。其特征鲜明,在节拍、节奏、旋律、调式、音色、力度、速度上变化幅度大。唢呐与锣鼓同步结合,小打行云流水、欢快流畅;大打气势磅礴、庄重热烈。唢呐特殊的演奏技巧单指抖音摹仿战马嘶叫,形象逼真。禁鼓、战鼓重击,铿锵有力,场面非常壮观。万载得胜鼓表演是当地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项
-
花镲锣鼓 2025-10-29
起源于南宋时期,形成于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年)年间,在丰城各地广为流传。花镲锣鼓有固定的乐队编制,其中镲对协调节奏、渲染气氛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亦称“花镲”。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清末,丰城最有名气的吹打乐师熊海元(拖船镇新塘村人),自编自创了不少唢呐曲谱,将花镲锣鼓进一步规范化,他先后在清江(今樟树)、高安、崇仁、抚州、新建、安义、新干传艺,门徒甚多。花镲锣鼓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地方风格浓郁。其鼓点有【长牌】【单鼓锤】【双鼓锤】。花镲锣鼓的乐器有高音唢呐、低音唢呐、堂鼓、班鼓、云鼓、小锣、云锣、大镲、小镲,乐队编制常以7人10件乐器组成。唢呐是花镲锣鼓的主要乐器,有独自固定的曲牌,仅【长牌】中的唢呐曲牌就24种之多,如【风入松】【急三腔】【倒春台】【水波浪】【宝桩台】【洗马大开门】【坐堂大开门】【起板】【
-
高安采茶戏 2025-10-29
亦称“高安丝弦戏”“高安锣鼓戏”,是在早期的高安民间灯歌、灯彩和傩舞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本地的瑞河戏、锣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从而形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每逢春节,高安茶灯、板凳龙盛行,花灯表演有简单的人物角色,小丑小旦弄歌弄舞,取闹逗乐观众。直至民国初年,这种花灯登台表演,逐渐吸收清江锣鼓班的《补背褡》《卖棉纱》等三脚小戏,产生了高安丝弦戏。高安丝弦戏采用一些流行于高安民间的灯歌小调加上舞蹈动作进行演唱。这些灯歌小调共有几百首,曲调丰富多彩。其特点是旋律优美,通俗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唱腔音乐包括灯歌小调、民歌小调、小花调和本调等。1931年左右,高安丝弦戏进南昌演出,向南昌采茶戏学习编演传本大戏,又增加须生、老生、婆旦(花旦)和霸道(花脸)四个行当,形成七子班。高安采茶戏代表性剧目有《铜钱歌》《数螃蟹》《补背褡》《锄棉花草》《王瞎子裁衣》《瞎子伸冤》等。高安采茶戏传统小戏《四九看妹》于1959年受到毛泽东
-
丰城岳家狮 2025-10-29
由宋代岳飞创立,岳飞被害后,岳家军游兵散勇分布甚广,特别在江南数省,民间处处都掀起了习练岳家拳的热潮,以弘扬岳飞的民族精神,历时千年,经久不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舞狮在全国流传比较普遍,大致分为岳、赵、余、杨四大派别。岳家狮的风格特色在于“威”“雄”“险”,要求表演者表演出“三阴”“三阳”。阴为静,阳为燥,静而不止,燥而不乱,有将帅风度。“迈方步”“引颈”“伸懒”“抖头”“梳须”“舔尘”“舔尾”“舔前后腿”等动作属阴内功,轻松、洒脱、酷似岳飞书法,风度翩翩。跳、吼、滚、腾、跃、狂燥等难度较大的动作,充满“仰头长啸”的英雄气概,完全可以印证岳飞《满江红》词的意境。整个表演过程中,狮头、狮尾步调自始至终都要一致、高度统一,使人视之为完整一体,全部动作一气呵成,浑厚有力。其伴奏乐器主要是锣、鼓、钹,以紧、慢、轻、重的变化衬托演出的气氛。岳家狮最忌花拳绣腿,着重强调硬功夫,强调行动的统一,注重打硬仗、迎艰险。岳家狮的制作则讲究朴实、大
-
万载开口傩 2025-10-20
亦称“跳魈”,是万载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平安、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流传于万载县的马步、白良、潭埠诸乡。据清道光版《万载县志》载:万载有傩约在元末明初。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万载傩有“开口傩”和“闭口傩”两种流派。虽然他们的表演风格各不相同,但供奉的主神皆为“欧阳金甲大将军”。开口傩有说有唱,表演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关云长失荆州片段。闭口傩只跳不唱,多为武傩,长袍短装,稳健干练。万载跳傩每年腊月三十日(小年二十九)晚,各傩庙内中门大开,所有跳傩队员皆聚集傩庙,由案首带领进行一系列既规矩、虔诚且程序复杂的请神、拜神仪式后,大年初一便浩荡出傩。各家各户则举家早候,恭迎傩神。万载开口傩共有7个节目,演出顺序为《开山》《比刀》《关王下书》《关、鲍大战》《小鬼戏判官》《土地》《团将》。 除《开山》和《比刀》不开口外,余者每角必唱,且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节目之间
-
张巍岱 2021-09-18
万载花炮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