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6)

共检索到 66 条数据

  • 互联网+非遗技艺生产性保护浅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非遗技艺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是非遗技艺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非遗保护应该结合线上和线下形成以非遗技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各种非遗技艺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生产性保护的具体路径.

  • “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问题探析 2020-06-01

    互联网+非遗风潮正当其时,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非遗"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互联网+非遗"发展存在的瓶颈,提出"互联网+非遗"传播传承策略,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 “互联网+”时代中山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以登记在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中山市优秀非遗项目为分析对象,对中山市优秀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山传统地域文化面临着文化复兴、文化衰退和文化变异共存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互联网+"给中山市优秀非遗项目带来的机遇,并针对"互联网+"时代中山市优秀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的问题,提出发挥非遗项目传承人主导地位、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加强非遗项目的宣传教育力度等三点建议。

  • “互联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灿烂多彩的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它展现着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蕴藏着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彰显着民族享有的文化魅力,体现着民族精神传承的伟大力量,是人类发展史上承载鲜活文明的不可缺少的存在。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发显得珍贵,于是如何激活非遗传承教育资源成为了非遗传承问题中的研究热点。如今我们的生活处处与互联网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互联网可树立起全新的符合时代观念的非遗文化形象,可为非遗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互联网+非遗传承"是开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互联网+”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进行融合发展,探索“互联网+非遗”的路径和方法 ,以期形成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新局面。

  •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技术,积极探寻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的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模式和方法,以提升蕴含东方特色的传统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 “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生态 2020-06-01

    经过十余年非遗传承保护实践工作的推进,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的提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也会有效推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步伐。后非遗时代的对策更需要在原有保护传承形式基础上创新机制和工作方式,让更多的民众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传承文化精神,建立文化自信。

  • 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 2020-06-01

    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樟木头镇作为东莞市唯一的纯客家镇,有着极富特色的客家文化资源,其中麒麟舞、麒麟制作、客家山歌、糍粑制作技艺等非遗异彩纷呈.然而,随着城镇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传统农业生活在东莞的历史舞台加快了退出的速度,令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受限甚至濒临失传的困境.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走出一条非遗保护及传承的新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