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7 条数据
-
浅谈非遗传承人提高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2020-06-01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我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愈加凸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已成为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探讨了非遗传承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径,以期更好地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赣榆“肘鼓子”及其传承人 2020-06-01
赣榆地方戏曲"肘鼓子"终于成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这对于老艺人彭仁善、王起娥夫妇来说,是一种安慰。要知道,由"肘鼓子"演变而来的胶州茂腔,早在2006年初就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誉为"胶东之花"。连著名作家莫言都感慨故乡高密的茂腔令他魂牵梦绕,是个"拴老婆橛子戏"。其实这个"茂腔"也是"肘鼓子"的一种。当然,与其说"茂腔"是一种"肘鼓子",倒不如说"肘鼓子"才是"茂腔"的鼻祖,因为在苏鲁两省交界地区几乎所有的地方戏曲都是由"肘鼓子"演变而来。
-
优化制度设计 加强非遗保护 2020-06-01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非遗条例草案),共有6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2位列席代表发表了意见。委员和代表认为,非遗条例草案充分吸收了二审审议意见,广泛征求了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和市民群众及其他各方面的意见,体例结构进一步完善,在传播和发展等方面增加了亮点内容,突显了首都非遗保护的特色。同时,委员和代表还对代表性传承人、人才培
-
口头传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受益机制研究——以《玛纳斯》史诗传承人为例 2020-06-01
口头传统的传承人在传承、守护、延续和发展口头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人是口头传统文化资源的所有者,也是口头传统文化发展中重要的相关利益者,只有让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和充分受益,才能使口头文化活态传承得以实现。以《玛纳斯》史诗传承人为例,在调查中发现其生活境遇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目前《玛纳斯》史诗传承人保护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口头传统类非遗传承人所应享受的精神物质权利的分析,探析口头传统类非遗传承人的受益机制。
-
张春丰:黑土地上升起的新“转”星 2020-06-01
东北人的标签,能跟小鸡炖蘑菇、酸菜炖粉条耳熟能详的,怕是那"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二人转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塑造了兼备"说唱扮舞绝"各项绝技绝活儿的民间达人形象,烘托出了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火辣辣的乡土乡情,二人转越发成为东北人行走江湖的骄傲。2006年,这一具有200多年历史、传承群体众多、影响力广泛、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来自于铁岭民间艺术团、出生于1980年的张春丰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一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爱与被爱、成全与被成全的故事在他们之间上演着。
-
高胡演奏家潘千芊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 2020-06-01
4月10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名单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十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08名非遗传承人入选。广东音乐曲艺团高胡演奏家潘干芊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入选,为广东音乐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弘扬优秀岭南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贡献。
-
汉麻“编织”致富路 2020-06-01
每隔一段时间,非遗传承人张璟就要去村里“收货”.推开宁夏银川市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农民文化大院培训室的房门,欢声笑语“扑面”而来.只见20多名村民正围坐在长桌旁,手上有节奏地摆弄着麻绳和钩针.钱包、杯垫、地垫……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编织品.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璟两年前就开始在滨河家园四村开展麻编工艺技能培训,不仅手把手免费教授村民用汉麻编织各类物品,还以计件的方式批量收购,用于后期加工和制作.
-
捏泥娃娃捏出的陕西黑陶第一人 ——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纪荣 2020-06-01
刻刀轻轻划过黝黑的陶罐表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在光影交错间,为凝重的黑色注入一丝灵动。69岁的刘纪荣手握陶罐,一刻就是50多年。已经有上千年制作历史的五陵塬黑陶(非遗申报名),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纪荣的带动下,以影刻的创新形式,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