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0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09)

共检索到 1309 条数据

  • 上海世久非遗保护基金会与日本笹川平和财团签约 共同推进非遗保护与传统工艺复兴 2020-06-01

    2019年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性时刻。今年6月,两国领导人在大阪峰会期间成功会晤,并达成十点重要共识,其中一条即是“中日两国应当推进更为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在中日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的指引下,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一家文化类公益基金组织,“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与日本“笹川和平财团”于2019年11月8日在日本东京笹川和平财团总部隆重举行签约仪式,致力共同推进双边非遗保护及传统工艺复兴。

  • 非遗进校园 2020-06-01

    断层中衔接需持续拓展与普及,长期打磨才能“手艺到家”自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我国已建立起从县级、省市级、再到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止2017年底,通过审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00多项。近年来,许多学校将本地非遗文化引入校本课程,聘请校外专家、民间艺人到校授课,“非遗进校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进步。

  • 公共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以金陵图书馆为例 2020-06-01

    [目的 /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公共图书馆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既是法律要求、文化担当、自身职责所在,同时也拓宽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空间。以金陵图书馆近几年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和保护的实践为例,同时结合其他图书馆的实践,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思考和建议,以期帮助公共图书馆在宣传、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方法 /过程]介绍和分析金陵图书馆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的案例,包括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办专题讲座,开设主题展览,举办演出,开设培训班,将非遗作品纳入文创经营范围,组织读者深入非遗创作第一线七个方面。[结果 /结论 ]基于对这一案例的分析,针对新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提出思考:利用好网络直播平台,扩大非遗受众面;利用好名人效应,提高非遗关注度;利用好AR/VR技术,提高非遗吸引力。

  • 东莞要建非遗“城际联盟” 2020-06-01

    前不久,2018年广东省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创建“东莞非遗墟市泛湾区城际联盟”,联合香港、澳门等大湾区城市,共同推动非遗文化传承。

  • 文化资讯(5月16日——5月31日) 2020-06-01

    1.山东济南举办“非遗+教育”融合工程教学展演5月18日,山东省济南市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教学成果展演展示活动在当地举办。活动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主办,济南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活动现场,济南市11所中小学的学生带来了济南剪纸、济南结艺、烙画艺术、社火脸谱、龙山黑陶制作技艺等非遗作品。

  • “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2020-06-01

    流行于中越边境的壮族“霜降节”是壮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节日庆典活动,同时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在边疆民族地区被广泛接受共享的典型表现。壮族“霜降节”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深刻反映了稻作文明,是壮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霜降节”为例,管窥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和困惑,梳理壮族节日与产业化的关系,探讨促进各类相关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科学融合,相互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边疆壮族集聚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用最大化。

  • 以中国非遗实践为基础构建新理论 2020-06-01

    目前,围绕非遗主题的讨论主要还是结合非遗保护政策、实践以及非遗具体事象展开的。在宏观层面,主要集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辨析(1),非遗保护实践和政策的相关思考(2),法律和知识产权问题等;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也显示出越来越多样和细分的态势,例如非遗的开发与产业化(以旅游最为突出)、非遗传承人研究、具体

  • 努力做好新时代具有上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20-06-01

    自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历经多年努力,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