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49)

共检索到 349 条数据

  • 高校传承与创新“帕拉孜”编织工艺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2020-06-01

    传统“帕拉孜”编织工艺对新疆而言,不仅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新疆民间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印证作用。近年来,对新疆传统“编织工艺”的实践研究成为很多国内外学者和高校关注的课题,他们致力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做出更多的探索和贡献。“非遗文化走进高校”成为现在很多城市的热门话题,高校不光有传承发扬文化产业的使命,同时也具有产业创新与设计研究的优势,故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研究特长,在校深入开展创新与实践项目,成为当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议题。

  • 非遗徐行草编文化困境解读及传承思考 2020-06-01

    徐行草编是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当地的一项传统民间手工艺,在2008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目前徐行草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文化氛围薄弱,行业衰落,令人扼腕。本文详细分析了徐行草编在当下所面临的发展阻碍,并从设计的专业角度就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徐行草编艺术的传承及中国非遗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思考。

  •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以湖南省隆回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2020-06-01

    本文从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出发,根据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究中职学校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融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课程结构,开发适应新时代传播方式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实现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

  • 创新“非遗”传承机制 “记忆档案”焕发青春 2020-06-01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四大基本职能之一,高校如何依托人才和学术优势,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纳入职责范围,让"记忆档案"焕发生机和活力,十分重要,意义深远。为此,笔者所在的六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不但使部分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皖西"非遗")得以传承、保护,而且还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拓展之中,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 从茶园游会成功举办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0-06-01

    在2016年‘茶园游会’成功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名录,在2018年5月,茶山镇茶园游会以‘美丽茶山,幸福游会’为主题,此次游会不但体现了非遗活动与乡村振兴、精神文明相融合的文化传统,更是在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中,实现了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重大突破.茶山人民群众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化部门加大了对于茶山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精神号召,充分体现新时代非物质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精神,坚持‘尊重传承、携手弘扬、融入时代、融入生活’的活动宗旨,将茶园游会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文旅活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引领茶山文化走进新时代的发展壮大当中.

  •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在职业院校的数字化探索——以木船粗胚制作的工艺改进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改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是非遗文化保持生命活力的动力源泉。舟山职业技术学校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传承中通过将传统技艺课程化,把木船的工艺指标信息采集形成数字化,积累量化数据,创新粗胚制作工艺,对职业院校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具有示范性。

  • 当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习俗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识形态。它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文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将思考点着眼于非遗项目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分析每个原则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提出建议,以此来达到保护和传承我国多样的非遗项目的目的,使得非遗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从歌王大赛“壮族三月三”赶歌圩看广西“非遗”歌舞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应用 2020-06-01

    当代文化发展突飞猛进,以致于我国很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较严重的流失。为保护广西"非遗"歌舞的特有文化,当地政府也推出了多种方式对"非遗"歌舞文化的传承进行宣传与保护。本文以广西武鸣区第十一届歌王大赛"壮族三月三"赶歌圩为例,浅谈广西"非遗"歌舞保护现状与传承意义,整理分析广西保护"非遗"歌舞传承与创新的方法,探索出更多对"非遗"歌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