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6 条数据
-
浅析“非遗”在服装中的运用 2020-06-01
通过了解"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述"非遗"中的刺绣、盘扣、剪纸等传统技艺的概况以及它们在服装中的运用。
-
基于用户体验的刺绣产品创新再设计研究 2020-06-01
文章以非遗刺绣为出发点,分析了刺绣的传承价值和文脉价值,并从五个方面探索了非遗刺绣在新时期传承的新路径。通过导入用户体验设计理念,构建传统刺绣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体验层次模型,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刺绣产品设计的实践,以期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本土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
指尖传承:张家界土家族刺绣传承人张绣云口述史 2020-06-01
土家族刺绣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绣云是目前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不仅熟练掌握了土家族刺绣的整套工艺,还承担着土家族刺绣传承和发展重任,其创办的绣云绣庄在2019年获评湖南省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笔者运用口述史的方法记录张绣云与土家族刺绣的传承之路,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家族刺绣以及土家族刺绣传承人的杰出贡献.
-
高校“非遗进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以灵尚刺绣传统技艺走进晋中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夹杂着祖辈情感、生活经历而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具有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地方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基地,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与义务。在山西省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晋中学院引进了灵尚刺绣传统技艺,设立了刺绣传习班,鼓励学生用实践保护、传承活态文化。灵尚刺绣引进晋中学院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但目前尚处于雏形阶段,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现实困境,只有落实学校、企业和学生3方的保护与传承责任,方可有利于刺绣传统技艺与高校研习基地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非遗保护的系统化和多样性。
-
巧手绣出致富路 2020-06-01
民间传统工艺品庆阳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成为当地百姓特别是妇女脱贫致富的产业。38岁的任艳艳是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2017年,她发挥自身在香包刺绣方面的特长,创办庆阳妙丽香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短短几年,工坊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兼职刺绣女工348名、香包刺绣专业技工36名的专业文化产业团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任艳艳先后在4个乡镇创办巾帼扶贫生产车间4个
-
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研究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锡绣数字化传习工作坊为例 2020-06-01
数字化重构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以借助数字化重构技术,非遗数字化重构的设计需要遵循尊重技艺的设计再现和情感化的个性体验原则。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锡绣数字化传习工作坊通过一年多实践,较好地印证了非遗数字化重构的策略。
-
黄梅挑花服饰刺绣中的针法解析 2020-06-01
以黄梅县博物馆、武汉纺织大学荆楚纺织非遗馆所收集的黄梅挑花服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实物考证、采样绘图等研究方法,以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的方式系统地概括黄梅挑花服饰刺绣中的针法种类及特色。黄梅挑花服饰刺绣针法分为十字针和牵针两大类,其中十字针包括直纱针、直角针、斜纱针,主要用于挑制图案的整体框架;牵针包括直针、虚针,主要用于点缀图案细节。通过对黄梅挑花服饰刺绣针法技艺的分析,以期弥补黄梅挑花针法研究领域的不足,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
桃源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下的中职服装专业特色课程开发研究 2020-06-01
中职院校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中职院校需要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此,笔者将桃源刺绣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职院校桃源刺绣课程开发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桃源刺绣课程开发的意义入手,给出了中职院校开设特色课程的要点,中职院校需要建设非遗教师队伍,进行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并加大特色课程开发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职院校的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