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8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85)

共检索到 85 条数据

  • 非遗是一条“活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的历史,时间不足百年者不能认定为非遗.但它不应是标本、死物.在我国,活态传承被认为是新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这样的感受在采访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程天德时变得前所未有的深刻

  • 民间信仰与区域认同:国家级非遗“五猖太平灯”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意蕴 2020-06-01

    五猖太平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的主要灯种之一,历史悠久、寓意丰富,集民间歌舞杂耍、原始工艺、宗教信仰等原生态文化符号为一体,凝聚着当地百姓的集体记忆,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对"太平灯"的考察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视角,一方面通过"空间"描述,考索其历史源流,揭示其在"变"与"不变"中发生、发展的空间状态与区域结构;另一方面,廓明其演绎形式,以解密其中蕴含的多重文化内涵,依据仪式的普遍性辨识出其"偶像"与"真身",有益于探索传承和保护以"五猖太平灯"为代表的区域性、小众型非遗之路。

  • 基于儿童意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内容有传统的表演艺术、民俗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技能等,这些形式都是经过了世世代代的传承所积淀下来的表现方式,代表的是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和祖先的智慧.近些年来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地区,都已经展开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运动,各地的教育机构也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完全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未建立.究竟谁才是非遗保护的主导者和传承者,本文将基于儿童意识来进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分析,加强少年的对传统历史的认知,促进其成为历史的传承者.

  •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关联与协同保护研究 2020-06-01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遗存,其产生与传承过程具有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共同的地域环境,代表着相似的文化记忆,体现着相似的文化气质,这构成了非遗文化协同发展的基础。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三地非遗文化的沟通与合作快速升温,在产业协作、文旅合作、联合展演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整体呈现新的面貌。受限于三地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等客观条件,受地方保护主义等主观因素影响,京津冀非遗文化协同发展仍然面临瓶颈约束和多重障碍。突破发展瓶颈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改革京津冀非遗文化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共赢模式,促进京津冀三地非遗文化和谐健康发展。

  • 靖西民间剪纸艺术及其传承发展对策 2020-06-01

    剪纸是一种古老的创造艺术,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西是我国壮族人口聚居最密集的区域,当地壮族剪纸艺术历史悠久,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对当地剪纸艺术生存发展困境,应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人才培养、优化环境、非遗立项、技艺创新等方式,扭转局势,推动剪纸艺术的有效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 依托历史街区开展非遗体验旅游的意义与可行性 2020-06-01

    针对当前我国历史街区忽视无形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生存传承濒危等问题,本文提出"依托历史文化街区的有形建筑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旅游"的构想。这种模式不仅具有助力历史街区的活力复兴、所在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和旅游附加值的提升等多方面现实意义,还具有对接市场需求、实现街区与文化互补融合以及顺应平台经济规律等多方面的可行性。

  • 国内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历史文化活的载体。基于2006-2016年相关学术文献,分析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状况,结果表明:名城非遗旅游研究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中西部较少;研究理论基础较薄弱,主要运用体验经济理论、昂普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偏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研究内容集中在名城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非遗旅游开发对策、非遗旅游开发模式、非遗旅游多角度和非遗旅游评价等方面。

  • 简论“非遗”类书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2020-06-01

    本文对"非遗"类书画艺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释,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书法、绘画的关系,并从文化意蕴、历史内涵、民族特色、表现方式与审美理念等方面,对"非遗"类书画艺术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