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88 条数据
-
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综述 2020-06-01
2008年,"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文化部非遗司在国家图书馆挂牌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在全国的传承保护工作。本文结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工作,综述古籍修复技艺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
非遗“川北大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木偶制作班为例 2020-06-0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确保南充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薪火相传,2018年6月由南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传习班分为表演班和制作班,川北大木偶制作班有利于促进非遗的传承,木偶剧院与南职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让专业课程与木偶制作相关,传习生毕业木偶剧院择优录取,对制作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而其中木偶制作班是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现状,分析论述如何培养他们在保持传统特色基础上,丰富制作材料、提高灵活度和造型美感、创作出优秀的原创剧本和拓展传播渠道等入手,实实在在地为"川北大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助力
-
湖北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非遗”的浪潮,并受到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无形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了许多的威胁,越来越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面临消失的危险。本论文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根据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继承和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兼评金红教授新著《渐行渐近:“苏州文艺三朵花”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2020-06-01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符号。作为表演艺术性的世界级"非遗",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受众的培养。近十年来,"昆曲进校园"活动大力推进了昆曲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的传播,有经验也有不足。金红教授毕十年之功,对"苏州文艺三朵花"——昆曲、苏剧、评弹传承与发展进行调研,尤其对昆曲受众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跟踪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从文化价值角度论缂丝的艺术特色 2020-06-01
缂丝不仅是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非遗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缂丝这项织造技艺也被熟知,但有关缂丝的实际传承问题还没有解决,对缂丝的历史文化、当代价值的研究也远远不够。本文从缂丝的历史变迁、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当代价值和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梳理,为缂丝在当代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文化自信下都江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都江堰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传承并发展非遗文化对我们建立文化自信有着特殊且重大的作用。充分挖掘并利用非遗文化,在活态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借助非遗文化的魅力重新唤起广大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们的精神生活日益贫瘠,非物质文化正逐渐被遗忘。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本论文以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传承与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
浅析河南非遗舞蹈的表演特点及发展——以南阳市镇平县《九莲灯》为例 2020-06-01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河南民间舞蹈艺术以其感情丰沛、艳丽多姿的风采展现了中原文明的特点,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诠释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宝贵财富.因此,河南非遗舞蹈就成了众多学者、专家研究的对象.本文以河南非遗舞蹈代表作《九莲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对河南民间舞蹈发展的综合现状进行分析,基于科学发展观,为豫西南地区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浅谈地方艺术类“非遗”的高校教育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阐述了孝感艺术类非遗的现状,分析了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