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88 条数据
-
非遗保护原则对四川民歌传承与保护之镜鉴 2020-06-01
四川地区民歌作为一类重要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承载的价值不可估量。以中国非遗文化传承现状作为参考,以非遗保护的"真实性与可解读性原则""重点性与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与活态性原则"作为镜鉴,对四川民歌当代的传承提出相应思考,这既是对传承现状的反思与总结,亦是对其未来发展的积极探赜。
-
传承人的视角:重庆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分析彭水非遗传承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并提出政府提供经济资助,公益性组织或个人对非遗传承人提供帮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产实践性保护,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加强非遗传承教育等对策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桐城黄梅戏的创新发展路径 2020-06-01
黄梅戏作为桐城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桐城地区发展传统文化的重点。黄梅戏研究不仅是当前黄梅戏保护发展机构关注的焦点,也是非遗视域下推进地方戏曲创新发展的突破点。基于此,通过文献调查法及历史研究法,以黄梅戏的历史背景、现代发展概况与传承价值为切入点,深入了解其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旨在解决黄梅戏当前发展下文化内涵缺失、创新因素不足及经济自给较弱的困境,从而达到科学有效地推动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目的。通过探究得出以文化弘扬、教育优化、产业扶持、创新驱动等措施,构建科学的黄梅戏传承发展的方案,以此来推动黄梅戏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其在实现传承的基础上,提高地方戏曲的现代适应性及有效传承。
-
非遗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以阳新布贴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当地独特的风土民俗和民间文化,是民间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以文创产品作为载体,有利于实现非遗的传承、发展与传播。文章从阳新布贴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入手,通过资料收集与文献整理,分析阳新布贴的创新设计要素。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保留地域特色,开发设计出具有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文创产品,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树立文化自信。
-
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统武术拳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新时代传统武术进校园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非遗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传统武术进校园的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提出了提高武术师资力量队伍的培养;优化体育教学设计、改进传统武术的教学方法;注重体育非遗体育的知识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入手,加强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开展工作;构建互联网学习平台等发展路径。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策略与路径——以天台“一根藤”为例 2020-06-01
天台"一根藤"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拥有精湛的雕刻技艺、独特的结构纹理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与冲击。本文通过对天台"一根藤"的实地考察、对话非遗传承人和文献查阅等前期调研,简要分析与梳理了目前天台"一根藤"面临的发展问题与传承现状,探析天台"一根藤"在新媒体时代中如何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作参考。
-
衡水市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0-06-01
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个地方也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衡水地区的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也在持续的发展中,进行了产业化发展的探索。结合目前民间音乐、舞蹈的产业化进程,笔者认为还可以从进一步发挥政府对衡水民间音乐、舞蹈产业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衡水民间音乐、舞蹈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加强衡水民间音乐、舞蹈的宣传加强产业化动力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从而推进衡水地区民间音乐、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
大众媒介与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以于都唢呐为例 2020-06-01
于都唢呐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在科技飞速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尽快搭上互联网这个便车,找到非遗与人民群众兴趣爱好的契合点,从而积极助推客家非物质文化特别是于都唢呐的保护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