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88 条数据
-
中国万载第二届国际花炮文化节于今年10月举行 2021-08-26
中国万载第二届国际花炮文化节于今年10月举行
-
樟树中药产业渐显聚集效应 2021-08-26
樟树中药产业渐显聚集效应
-
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非遗保护的探讨 2020-06-01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它成为国际上非遗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国自2004年加入这个公约以来,在法律法规、名录制度建设、保护传承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基础,简要对比文化领域的三个国际公约的异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探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紧密相关的关键概念,并就当下保护非遗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与嬗变* 2020-06-01
发展问题虽是联合国的支柱性议题之一,但文化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自始就得到认可。长期以来,肯定与否定文化多样性价值的观点同时并存、相互对立。这种转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年)为契机,文化之于发展的重要性终得肯定。在20世纪90年代末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政策目标影响下,"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概念被引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中。受制于"文化与发展"国际议题的讨论进程,可持续发展理念进入非遗领域后呈现出活跃、停滞、再活跃的阶段性特点。自2016年修正《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新增可持续发展专章后,该理念在近年非遗名录评审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如今,可持续发展更被认为是国际文化遗产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在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十年(2021-2030年)的国际背景下,保护非遗的意义将进一步得以拓展。
-
何以“原生态”? ——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2020-06-01
对应于中文语境"原生态"一词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早在201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决议规定禁用或慎用。而在中国音乐界,"原生态"仍被作为代表着非遗保护方向的标准词汇广泛使用。"原生态民歌"从"民歌"到"唱法"在一定意义上经历了一个被建构的过程,更经历了语境化、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过程。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立场的不同步,造成"原生态民歌"登上大众传媒后,歌手与学者在诉求上亦存在根本差异。我们有必要对"原生态"现象及其透射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问题进行深度反思。
-
中国传统舞蹈发展论坛纪实 2020-06-01
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批准中国加入该"公约";2011年2月25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常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一法既出,应者云集。除了举办各类展演展览与讲座活动外,各地纷纷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北京舞蹈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鼎力支持,此外,还在湖北、广西、河南、贵州、湖南、山东、四川及西藏、湖南湘西土家族苗
-
当下非遗研学游的思考 2020-06-01
我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数千年的文明史和灿烂文化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级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非遗与研学旅行得到结合,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积极组织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研学游"活动。学校也与非遗传承人开始互动,积极组织举办非遗进校园、现场技艺展演和知识讲座等,打造非遗研学校本课程,努力实现非遗文化教育常态化。政府和企业在各地打造
-
春已到 聊城非遗文化的守望与传承 2020-06-01
我国作为唯一没有历史断层的文明古国,礼达四海,文通天下,技巧功高之艺,口耳相授之德,随悠悠时光历久弥香。每年六月,还有专属于传统文化的节日狂欢——文化遗产日。足见国家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视。而江北水城——聊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是过去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其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