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0)

共检索到 30 条数据

  •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一室一社三创”“非遗”创业模式研究 2020-06-01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都追求一份"匠心"。文章对"非遗"创业进行解读,分析了"非遗"创业的必要性与策略,剖析了高职院校进行"非遗"创业的"天时地利人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在高职院校构建"一室一社三创"的"非遗"创业模式,以期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进行"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资源优势,展现当代高职生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 基于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06-01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在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险境。本文从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客观剖析当前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阐述非遗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开辟多元培养样式,探索"艺术基金扶持非遗人才培养项目""校企"、"大师工作室制"培养路径,创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

  • 中国非遗“走出去”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探析 ——以四川崇州道明镇的“道明竹编”为例 2020-06-01

    道明竹编作为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非遗"走出国门,可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竹编自身优势劣势,再结合国外市场分析,就能挖掘出道明竹编本身具有的潜在的艺术商业价值。经过对国外平台的多重考察和整理数据研究,就"走出去"这一发展道路提出一些可行性及实现路径。道明竹编是千百年来心灵手巧的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让其在国内外都大放异彩,在国外的互联网长河中添上新的篇章。

  • 探索“工匠精神”下的高职非遗类专业传承人才培养路径 ——以湘绣艺术为例 2020-06-01

    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高度,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了非遗类专业,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非遗文化传承人才,而工匠精神作为国家产业战略与教育战略调整背景下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也同样被应用于高职非遗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此,该文对工匠精神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以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湘绣艺术为例,对工匠精神下高职非遗类专业传承人才的培养路径展开了探讨。

  • “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培育探析——以苗族银饰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工匠精神衡量着一个国家、民族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技术能力。在当今文化多元、利益多样的趋势下,必须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本文以苗族银饰为例,探讨非遗传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培育“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路径。

  • 基于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0-06-01

    在新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已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需要各方各面的努力,与工匠精神培育有着内在契合点。衡阳有着丰富多样、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提出有效的传承保护策略。文章对非遗传承保护工匠精神培育进行探索,拟在于强化衡阳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让衡阳非遗更好地绽放时代光芒。

  • 论地方高校在“工匠精神”影响下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非遗文化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角色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进行保护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在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地方高校正应秉着这种追求精益求精、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体现出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 地方非遗文化的品牌化传播途径思考 ——以宜宾“工匠精神”主题体验馆的设计为例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l].非遗毫无疑问是我国增强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今已然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对于地方而言,怎样让非遗文化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除了依靠政府单一的保护,还需要对非遗文化进行品牌化的传播,以达到整合资源、汇聚社会力量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目的.下文将结合宜宾非遗文化,探讨建设"工匠精神"主题体验馆作为传播途径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