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6)

共检索到 26 条数据

  • GAN 技术在传统竹编元素生成中的设计 2020-06-01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元素的生成方法,将之运用至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中,在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方面进行尝试。通过技术方法上的创新和运用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足,文化元素陈旧匮乏等现实问题。方法以瑞昌竹编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例,综合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包括对瑞昌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将采集的竹编传统文化元素导入模型系统,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技术训练计算机GPU,使其衍生出新的文化元素,建立瑞昌竹编文化元素库。结论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模型迭代计算出的瑞昌竹编传统文化元素既具有传统纹样的艺术性又兼具信息时代对设计衍生的时效性要求,同时还符合当代社会对时尚偏好的追求。将其运用于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当中,使文创产品成为传播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载体。

  • 社会创业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造血式发展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虽与时俱进,却也面临诸多困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家与政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社会创业视角出发,结合科学合理的社会创业理论,挖掘活态非遗的历史与社会价值,打破现有传统的只投入无产出的单一保护模式,打造科学、合理、有效的非遗生态保护圈,解决无产出、少产出的传统非遗文化发展问题,从而实现非遗的造血式保护与传承,最终解决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体验式设计研究——以古法造纸为例 2020-06-01

    我国国民的文化意识大幅增强,国家不断出台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的非遗博物馆得以建立.本文以古法造纸为例,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展示设计,分析以古法造纸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展示中的现状与问题,结合体验式为主的设计思路,分别从静态展示、动态展示、活态展示的角度,具体阐述古法造纸非遗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思路,旨在增强参观者的积极性及可参与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 沉浸式VR 技术在山东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2020-06-01

    山东柳琴戏作为鲁南地区的地方剧种已拥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故此也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受当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这一传统剧种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且伴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等各种发展现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因此,山东柳琴戏亟待保护与传承。而沉浸式VR技术是在科技发展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数字化手段,通过为山东柳琴戏建立沉浸式VR三维全息影像系统,可达到对该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目的,为之注入全新的生命活力。

  • 集群式创新驱动下新会葵艺载体设计研究 2020-06-01

    目的通过调研五邑新会葵艺传承困境及产业现状,反思手工艺思维为主的传统手工艺保护范式的缺失,以集群式创新理论为视角,集合具体的设计实践,探索五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的新思路。方法基于产业集群式创新理论模式,在产品的载体创新上寻找新会葵艺与五邑地区其它非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创作主体上尝试融合五邑地区的多方力量,当中特别注重不同非遗传承人(机构)的合作,以提高产品的创新层次。以"归巢"葵艺灯、葵叶红木灯、江门侠为设计实践,论证该理论驱动新会葵艺创新式保护的可行性。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群式创新理论可以有效打破新会葵艺内在的封闭性,提高新会葵艺产品载体的创新层次,亦可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

  • 涉非遗企业价值链升级路径探究 2020-06-01

    涉非遗企业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一种模式,此模式将企业和非遗结合起来,运用流通、销售的方式,将非遗包装成文化产品进行保护.涉非遗企业的创新发展可运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激发内部创意,增强产品的艺术性,形成包括“文化价值-创意价值-产品价值-品牌价值-艺术价值”在内的特殊价值链升级路径,从而有效提升涉非遗企业的综合价值和产品竞争力.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策略 2020-06-01

    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旅游开发正在向体验旅游开发转变。本文以体验经济理论为基础,从体验式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开发的区别着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的路径与方法。针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的开发策略:实现从文化遗产向旅游资源的转变、依据"非遗"特色编制主题产品谱系、根据体验维度影响作用调整产品结构、创新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提升体验质量、文旅融合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的对接模式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社会的产物,具有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小范围学徒式传承以及定点式销售等显著特点。当非遗试图进入产业化浪潮时,沿用已久的固有模式成了樊篱,一部分非遗难以进入产业化流程,一部分非遗则吸纳新的要素、技术和形态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模块。从使用与满足角度来看,这一部分的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模式探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