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4 条数据
-
浅论梁山灯戏的独特性 2020-06-01
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山灯戏入选其中,与川剧并列为重庆地区国家级"非遗"戏曲剧种。形成于四川省梁山县(今为重庆梁平区)的梁山灯戏,既不似京剧、豫剧、越剧等剧种具有广泛的普及度,也不像昆曲、梨园戏、新昌调腔等剧种具有"活化石"级价值,却能以重庆独立剧种成功入选第一批国
-
研究“非遗”语境下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做好非遗保护,对传承文化血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针对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做简单的论述,提出保护与传承的方法。通过增强保护意识,整合社会资源与力量,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增强对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促进地方戏曲现代化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凝聚文化力量。
-
四川灯戏的艺术特色与展望 2020-06-01
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启调查、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作为四川、重庆地区的重要代表性剧种,四川灯戏也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和同为首批入选的大名鼎鼎的川剧相比,甚至和第二批入选的藏戏相比,灯戏的"存在感"可谓非常薄弱。一方面,入选"非遗"是对该剧种艺术价值和历史性地位的认可,是一份殊荣;另一方面,也证明其传承保护已进入濒危状态。如果将视野扩大,其他省份的歌舞小戏类剧种,如东北二人转、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江浙一带的滩簧(如苏剧、淮剧
-
基于小剧场戏曲试论中国非遗剧种的生存发展 2020-06-01
21世纪以来,一批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续被公布。在这些非遗名录中,"传统戏剧"所占比例较大,戏剧项目逾百。由此可见,中国戏曲剧种逐渐被纳入非遗名录当中,可将其冠名为"非遗剧种"。本文结合现有非遗工作状况,以及对小剧场戏曲的实际创作过程,剖析中国非遗剧种之"前世今生"。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桐城黄梅戏的创新发展路径 2020-06-01
黄梅戏作为桐城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桐城地区发展传统文化的重点。黄梅戏研究不仅是当前黄梅戏保护发展机构关注的焦点,也是非遗视域下推进地方戏曲创新发展的突破点。基于此,通过文献调查法及历史研究法,以黄梅戏的历史背景、现代发展概况与传承价值为切入点,深入了解其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旨在解决黄梅戏当前发展下文化内涵缺失、创新因素不足及经济自给较弱的困境,从而达到科学有效地推动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目的。通过探究得出以文化弘扬、教育优化、产业扶持、创新驱动等措施,构建科学的黄梅戏传承发展的方案,以此来推动黄梅戏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其在实现传承的基础上,提高地方戏曲的现代适应性及有效传承。
-
皖北地区非遗戏曲传承人现状调查和保护对策研究 ——以阜阳地区为例 2020-06-0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当前皖北地区非遗戏曲传承人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薄弱以及保护制度较为机械化等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创新非遗戏曲传承人的培养方式,培育公众和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性以及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戏曲传承人保护机制,以推动皖北地区传统戏剧的健康发展。
-
小议宿州戏曲的现状以及保护 2020-06-01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戏曲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遗项目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
扎根民间的“非遗”——平南牛歌戏 2020-06-01
牛歌戏主要发源于广西平南和藤县地区,流行于广西平南、藤县、岑溪等地,是一种唱春牛和采茶调相结合的传统地方戏。2008 年 5 月,平南牛歌戏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牛歌戏根植于民众的生活,无论什么时代的牛歌戏,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乡村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都对当时的乡村社会生活诸方面有一定的联系和描述。以牛歌戏为代表的传统地方戏曲文化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意义,探究牛歌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而探究成为“非遗”的牛歌戏与地方传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