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8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81)

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本文概述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分析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工作所存在的不足,并依据此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大非遗外宣翻译的宣传力度;应重视培养具备扎实历史文化的翻译人才;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应积极走出去,组织专家开展讨论,以期整理出能充分满足目的语受众接受度的译文。

  • 开拓非遗题材图书出版的新路径 ——以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知识产权出版社在致力于出版智能化与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加大非遗题材的出版力度,提炼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非遗文化内容,重视大数据手段的应用与媒体融合,为创新传统文化、推动学科发展做出了成绩。

  • 从民俗志到非遗志的书写问题 ——评《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襄垣县乡土田野调查》 2020-06-01

    由高丙中、张岳公主编,宋红娟、王立阳等人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襄垣县乡土田野调查》是首部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该书以山西省襄垣县非遗普查资料为基础,采取民俗志和民族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兼顾非遗事象的历史沿革与现代传承,整体呈现出襄垣县域民众的日常生活。该书是非遗时代文化书写的实践,对从民俗志到非遗志的书写转型有启示意义与研究价值。

  • “熔古铸今”黑陶研讨会在齐河召开 2020-06-01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非遗研培中心主办,齐河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熔古铸今从蛋壳陶说起"——非遗视觉下黑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齐河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举行。来自中国陶瓷馆、龙山文化博物馆、山东非遗研培基地、《山东陶瓷》《中国陶艺研究》、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工业大学、济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黑陶

  •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人参故事研究现状及问题探析 2020-06-01

    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从遭受冷遇到广受追捧,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人参故事为研究对象,以长白山人参故事的研究为内容,通过现状描写,研究述评,进一步发现当前针对长白山人参故事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粗浅的建议。

  • 非遗舞蹈对群文舞蹈创作的影响 2020-06-01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文化的传承也体现在舞蹈艺术的传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为现代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提供了文化依据,促进了文化发展。随着国家对文化自信的不断重视,非遗舞蹈在群文舞蹈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非遗舞蹈对群文舞蹈创作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探究非遗舞蹈保护以及群文舞蹈发展的内在联系。

  • 非遗影像记录方法和艺术呈现研究 以安徽贵池傩戏为例 2020-06-01

    傩戏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古老文化,它是一种极庄重的仪式,而今随着城市化进程,这项被日渐边缘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难题.导致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原有的傩戏记录方法如口口相传、文字手抄等方式落后,不能很好地保存并还原这项非遗活动,加之没有结合当前新兴媒介进行传播,致使缺乏关注度,造成传承困难的恶循环.安徽池州的贵池地区作为傩的流传地之一,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说法,本文以安徽贵池某乡间傩戏及传承人的故事为例,探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通过有效可行的影像记录及艺术呈现,解决傩戏的文化传承问题

  •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与前沿演变 2020-06-01

    文章首先通过对学科与关键词的定量统计对比了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各学科参与度、研究热点的差异,发现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非遗研究中计算机学科参与度非常高。其次,利用CiteSpace中的共被引聚类功能探究了国外非遗研究的知识结构,发现并呈现了国外非遗研究中的10个子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以基于突现探测的重要进展性文献探测、基于中心性的关键文献探测、文献计量学中的研究前沿理论为线索重点追溯了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以期为国内计算机等更多领域的学者在非遗研究中的进一步参与提供落脚点。最后,通过初始文献集合与扩检文献集合之间的知识流动关系,探究了国外非遗研究的影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