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8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81)

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针对天津市传统武术在非遗申报工作和对已获批项目的保护落实督导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拳种流失严重,项目挖掘整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专门机构领导我市传统武术传承保护工作,进行严格把关和管理,做好非遗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检查督导机制,落实非遗保护计划,完成保护内容,注重发挥体育专业院校对整理研究工作的作用。

  • 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非遗保护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多的创新突破,而与群众文化工作的结合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创新方向,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为此,本文对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应对策略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影响因素——以高安采茶戏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2010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高安采茶戏为例,探讨当前非遗传承的影响因素。

  • 非遗视域下的南昌县锣鼓十八番民间文化挖掘与保护 2020-06-01

    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与繁荣,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有关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我国县级地区的人文历史,在这种保护非遗的国家政策盛行的背景下,应该努力把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互融合的机会。本文以南昌县锣鼓十八番为例,从探讨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形式与特点入手,着重说明了如何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与保护,这对实现我国文化强国的目标,使社会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中动态互动的多模态分析 2020-06-01

    作为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形式,纪录片这一动态语篇中意义建构的场所由单一模态的文本变为包含多种符号资源的多模态话语,不同模态间的协同互动共同实现话语意义表达.本文以手工艺类非遗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为研究语料,根据视觉语法理论对纪录片中符号资源的分配互动与语篇人际意义的建构进行讨论.通过分析结构内容与互动模式发现图像、文字与声音三种模态间相互补充协作,共同活性建构匠人技艺,引发受众共感

  • 淮海戏传承现状考察 2020-06-01

    淮海戏是流传于淮海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淮海戏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须及时发现并解决,才能使传承与保护工作开展得更具全面性、有效性、长久性。本文以淮海戏为研究对象,从专业剧团、学校教育、民间业余剧团三个方面对其传承现状进行考察,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和合理化建议。

  • 勾氏家族:将拨金漆画发扬光大 2020-06-01

    2017年10月,山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失传数百年的拨金漆画技艺重现于美术类非遗项目名录中,而把这一失传数百年的古老工艺挖掘出来的正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勾世杰。目前,勾家第二代勾克勤、勾素勤承袭父亲衣钵,从事拨金漆画制作已有30余年,而勾家第三代人也开始学习这项民族技艺,致力于将拨金漆画发扬光大。相信在勾氏三代的家族传承中,拨金漆画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及利用模式研究 ——以西宁市及海东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仍是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分析及利用模式为研究对象,以青海省西宁市及海东市为例,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