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灭绝,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传承人是非常关键的传承载体。所以,要想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源远流长,就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随着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我国也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并且制定相关政策和传承机制,在保护非遗传承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山东传统武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追踪与"原生态"保护综述研究 2020-06-01
目前,山东省共文圣拳、地龙经拳、地功拳、太平拳、水浒拳、八卦掌、黑虎查拳、梅花拳、大洪拳等三十二个省级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可简称'非遗')项目,五年保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情况、保护单位的监管及资金的投入情况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
“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的反思——基于赣州兴国山歌传承人的实证研究 2020-06-01
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我国进入高潮,其的核心即是精通理论与实践的传承人.目前我国传承人制度虽有种种成就但也有不少弊端,基于此,本文特意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兴国山歌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法试图找出这些问题.
-
微影像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为例 2020-06-01
伴随数码媒体技术日异月新的发展,利用视频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已是常态,而影视手段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以视频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记录形态各异、目的不一。随着大型"纪录片""宣传片""影视片"在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凸显出不足与困难,保存价值及意义参差不齐,以及大型影片在制作、投资等方面不利于快速对非遗文化抢救等问题。微影像的快速性、准确性、精致性、记录性和文化的可视听性都让微影像的时代作用愈发凸显。微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无论是用于保存、宣传,还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乃至促进影视高校课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
黄华山三冬老酒酿造技艺入选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0-06-01
2019年2月25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福矛酒业集团旗下品牌一黄华山乌衣红曲“三冬老”黄酒酿造技艺成功人选“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曾记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福建电视台晚间时段会播出一段有趣的广告:一个胖呼呼的妇女跟两个男子见面后,其中一个男子从怀里一下拎出酒瓶,这时广告词响起“黄华山米烧,顶呱狐!”大家一副喜气洋洋的神态
-
云南曲靖:马龙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进课堂 2020-06-01
本刊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十分脆弱,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聘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亲自给学生授课,解决了传与承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基本保障.马龙二中将开设非遗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亲自给学生授课.
-
探秘广东"大吴泥塑" 2020-06-01
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大吴泥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在欧美国家颇受青睐,如今,其23代传人吴光让的作品,每件高达2000欧元!活了700年的草根艺术说起大吴泥塑,绕不开一个人和一个家族,那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吴光让,以及世代从事泥塑制作的吴光让家族。据记载,南宋末年,曾随父亲在江苏无锡经商并学会了惠山泥塑艺术的福建漳浦人、吴光让的先祖吴静山,南迁至广东省潮安县浮
-
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问题 2020-06-01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将保定雄县、容城、安新三县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雄安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之美的体现,各具特色的"非遗"也是雄安新区的宝贵财富.新区成立后,三个县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再单独存在,在整合的过程中怎样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资源也成为了势在必行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