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8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81)

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南宁市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推进工作研讨会召开 2020-06-01

    本刊讯1月15日,南宁市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召开南宁市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推进工作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南宁市有序地推进中小学非遗教育工作,非遗进校园活动陆续开展,多所中小学校也开展了非遗相关活动,并把中华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人教育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南宁市中小学非遗教育将从多个方面发力,包括遴选第一批非遗教育

  •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一、引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部分简称“非遗”)与中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传承非遗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撞击日趋激烈,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遗文化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媒体传播范围、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渠道,非遗与时代相结合将增强非遗的能动性,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传播形式指引着非遗传播与发展的新方向。

  • 景德镇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2021年元旦非遗扶贫年货展销”系列活动 2020-06-01

    2021年元旦,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江西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2021年元旦江西非遗扶贫年货展销,系列活动在江西省南昌启动。此次活动结合现场展销和线上活动两种形式开展,现场展销分主会场和分会场活动。活动主会场设在江西省文化馆,分会场设在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吉安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保护非遗“活化石” 传承“活态”民族文化 2020-06-0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承载着承上启下、延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加快现代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非遗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的“传递者”和“接力棒”。他们把从上辈的“老艺人”那里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艺的精髓,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进行着非遗文化的传承。没有了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失传和消亡,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失去了它的“根与脉”。

  • 长三角地区非遗研培院校研修班模式比较研究 2020-06-01

    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已经成为拥有非遗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200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认证,2018年5月,第五批非遗传承人认证,但就传承人年龄来看,仍然是70岁以上占较大比例,人才断代已然成为我国非遗传承的大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是《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

  • 保护民族文化“活化石” 2020-06-01

    滁州市南谯区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报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滁州市南谯区目前已拥有省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5个、区级16个。南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怎么样?现有的非遗传承人有哪些?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初,区人大常委会首次将听取和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纳入2020年监督工作计划,以此督促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 走近“赏石艺术”,丰富百姓生活 ——各地石友积极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2020-06-01

    6月13日是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精神,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赏石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观赏石协会作为"赏石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结合各地传承保护示范单位及相关地区实际情况,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 柒牌非遗项目结题报告会及新项目评审会 2020-06-01

    2018年7月7日上午,由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与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第七批项目结题报告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柒牌基金是国内第一家由民营企业捐资,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设立的专项基金,迄今已十年,共计支持国内高校及研究机构的88个非遗项目(其中重点项目5个、一般项目75个、招标项目8个)开展学术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