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8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81)

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 2020-06-01

    传播媒介和技术的更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冲击也是契机,主要以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被数字化抢救,博物馆的多媒体展示、旅游文艺展演的动态传播、高校文化推广等多样化传播方式推进非遗的空前发展,但传播现状依旧不容乐观。本文基于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当前的传播情况。

  • 基于地方依恋理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海淀区上庄镇京西稻作系统为例 2020-06-0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同于一些其他门类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化的遗产保护,它主要是通过依靠当地的村民作为维护主体,进行动态式保护,并以动态式保护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的。实际上,遗产地的保护和居住地人们的意识、心态紧密相关,当前我国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并未引入"地方依恋理论",也并没有完全从村民的角度出发探讨遗产保护,这是目前我国遗产地保护的缺失。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将地方依恋理论应用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去,通过聚类分析不同特征的人群具有怎样的能力与需求,探索不同维度下人们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精神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 2020-06-01

    研究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得到科学的利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在精神经济的视角下非遗的开发是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历史价值,其教育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其中创新、品牌等发展要素及文化再生产变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对此进行的传承保护状况却不容乐观,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迅速消失。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和蕴涵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品格、群体思维和文化意识,因此"非遗"是活态文化,更多地要依靠社会中人有意识的保护与传承.近几年,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保护工作陆续开展,有效地挽救和传承了一批濒临灭绝的"非遗",但与此同时,"非遗"却呈现出消亡速度越来越快,消亡数量越来越多的趋势.这其中固然有"非遗"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等原因,但"非遗"传承模式与当今社会的日益脱节也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如何重建适应当今社会现实情况的传承模式,已经成为关乎"非遗"发展和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课题.

  • 如何保护好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伴随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瑰宝的保护传承问题也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就当前情况来看,生存环境变迁、传承人断代、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前非遗保护存在的各类问题,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做好相关保护工作.

  • 葛渔城·重阁会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渔城重阁会在2017年12月29日晚亮相国家大剧院,参加了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人民献上节日的祝福。荣景玉: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现年40岁,廊坊市葛渔城重阁会会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廊坊市景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河北省授予葛渔城重阁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2008年中宣部再次命名葛渔城重阁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 非遗项目庄河剪纸的传承保护及未来发展 2020-06-01

    该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庄河剪纸为例,探讨民间剪纸艺术文化活态传承中的价值。通过研究,了解其保护、发展现状和文化内涵,探讨如何在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适应当今社会地域性和时代性文化经济的发展。

  • 当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习俗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识形态。它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文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将思考点着眼于非遗项目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分析每个原则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提出建议,以此来达到保护和传承我国多样的非遗项目的目的,使得非遗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