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从传播学视角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以浙江非遗文本英译为例 2020-06-01
非遗外宣英译应遵循两大基本原则:效果为中心原则和读者第一原则。本文以浙江非遗英译为例,提出了译者在非遗英译中可采用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能在目的语受众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
从传播学视角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翻译策略 ——以河南非遗名称为例 2020-06-01
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遵循非遗名称的翻译特点及翻译原则,以河南非遗名称为例,分析非遗名称的翻译方法。
-
弘扬中国文化,传承非遗民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音乐”公益活动在京举办 2020-06-01
为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的部署,4月27日,在第70个五四青年节和第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创产业专项基金和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文旅中国”建设工程办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音乐”系列公益活动在北京马奈草地国际艺术中心举办。公益活动由圆桌研讨会和民乐音乐会两个单元组成。
-
新媒体背景下“非遗”外宣翻译与传播路径研究 ——以济南市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020-06-01
济南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且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也始终走在前列。因而,在当今信息化的变革下,为了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遭受冲击,济南市大力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动。本文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析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外宣策略。
-
河北省农村居民参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参加过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农村居民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研究 2020-06-01
体育类非遗项目对农村居民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对农村居民意识影响效果显著,主要通过民族属性意识、民族交往意识和民族发展意识三个维度产生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参加过“非遗”的农村居民在企业的发展,探讨体育类非遗项目对农村居民的影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思路。
-
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开幕 2020-06-01
7月1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在大世界二楼展厅开幕。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宣传项目。
-
活态传承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影像记录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项目纪录片纪实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在高校进行再培训,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活态传承形式,将这种形式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其既是传播信息的影像,又是历史的档案资料。纪录片通过对研培项目的教师、学员、专家等不同角度的采访,形成了口述形式的历史资料,同时可以将影片以现代方式进行传播,具有深远的传承意义。
-
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2020-06-01
征集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用镜头记录非遗及非遗传承人故事的作品,充分立体的展现他们的社会化。通过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用影像保存非遗的精湛技艺,留下珍贵文化基因。征集时间: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31日(投稿须在此期间内送达)入展作品荣誉设置及稿酬:入展作品120件,稿酬各人民币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