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6-01
以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样本,运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以民俗、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为主,传统医药、曲艺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分布较少;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上呈现集聚分布的特点,总体空间分布密度以西宁—海东为中心向外围扩散,体现出"东密西疏"的特点;其在市域的数量分布以及类型分布上存在不均衡性。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地形因素、水文因素、交通区位、民族分布以及人口因素息息相关。最后就进一步促进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遗空间格局的优化与保护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
湘西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可行性研究 2020-06-01
对于湖南省整体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湘西地区的体育非遗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这也是湖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很好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发扬中华民族内涵和精神、提高民族团结力和号召力、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一家亲的意识,体现民族风格风貌,具有深远的价值和作用。本人针对于当前湘西地区整体的体育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和保护以及发展的现状、校园传承的必要性、校园传承的可行性以及校园传承的路径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出了校园传承、保护体育非遗项目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对策,为湘西地区整体的体育非遗项目发展传承以及保护、校园传承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性、分类及路径选择——基于对丝绸之路甘肃段的观照 2020-06-01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属性的不明确,会导致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出现随意性、泛化性等诸多问题,制约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与分类进行了探讨。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为重点考察地域,提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增强民族传统体育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创新非遗要素的生产性活态保护思路;构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力度;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
-
论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的“标准”问题 ——以澳门粤剧为例* 2020-06-01
澳门粤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保护,需要在充分发挥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11/2013号法律)宏观性"法规标准"能效的基础之上,另从澳门粤剧的"文化景观"民俗特征和"艺术存在"本体特征出发,制定相应的中观性"民俗标准"和微观性"本体标准"。只有三类"标准"形成合力,方能真正实现澳门粤剧以及以"澳门粤剧"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和生态性保护。
-
抖音传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用提升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抖音和快手等一系列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环境和媒体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它不仅能够帮助社会群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而且能为社会成员探索文化的发展状况提供有力的载体。本文主要分析抖音为非遗传播提供的新契机,进而论述抖音传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效用提升等问题。
-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是立足于传统的传承人保护基础上以数字化手段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从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传承的目的。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特征,研究数字化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意义,借鉴协同系统理念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而构思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最终形成"体系"至 "子系统"的格局,"非遗斑块"+"数字廊道"+"非遗基质"的运转模式。
-
傩狮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枫坪傩狮舞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湘中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它显示了湘中地区的文化独特性和民族精神,有综合性的艺术特征和价值。本文先阐述枫坪傩狮舞的概况和传承现状,然后从研究非遗进校园的意义中,提出枫坪傩狮舞进校园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最后对枫坪傩狮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和发展提出具体措施和方法。
-
从脱嵌到再嵌:民族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发展实践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是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互动协商,并获得嵌入式发展的过程。以重庆市民族村金珠苗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为例,基于嵌入理论探讨金珠苗绣的消费脱嵌与生产再嵌过程,并从精英代理视角阐释演化中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金珠苗绣通过非遗生产、品牌塑造及功能转化等实践活动获得公共身份、打破地理边界、重构“人-物”关系,使消费层面的脱嵌成为可能;苗绣生产的再嵌由项目制实践、女性角色建构及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是国家、社会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精英对苗绣的商品化代理及乡村社区的发展代理分别驱动了消费的脱嵌与生产的返嵌。关注现代性及消费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嵌入性发展,是对嵌入理论的实证补充,也扩展了非遗研究的视角,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