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基于非遗传承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发展路径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应用不断得到社会的重视,人民群众对于区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重,在这样的背景下,群众文化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展好群众文化,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就必须搞清楚群众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相互关系,针对现阶段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举措,才能保证群众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
以大竹竹唢呐为例分析非遗的网络营销 2020-06-01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下,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发展,是非遗项目目前最大的问题。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竹竹唢呐为例,从大竹竹唢呐的发展现状入手与网络营销相结合,分析其用户特点及互联网市场环境,找寻可以使大竹竹唢呐顺利在未来生存发展的措施。
-
以产业化发展增强非遗活力 2020-06-01
产业化经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内在要求,适宜性评估是决定非遗产业化经营的必要基础,文化传承性是检验非遗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是非遗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民众的广泛参与是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保障。发展非遗产业,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新技术优势,推动多行业深度跨界融合。
-
目的·方式·方向 ——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在当代中国,已由单一行业行为演进为多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一,"非遗热"持续升温,非遗的内涵及价值在各类大众传播实践中得到愈加广泛的传递,传播促传承的效应已经显现;其二,蓬勃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业"产业文化化"趋势,为非遗资源提供了宽泛而多元的传播载体与场景,在生活日用与艺术欣赏之间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其三,社交媒体已由人际沟通工具升级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渠道,基于网络社交的"圈层文化"在年轻人中逐渐成为传统熟人社会的替代形态,因而基于网络媒介环境开展的非遗普及传播往往覆盖面更广。研究非遗在当代中国的各类传播实践及其效果,有助于了解当代人对非遗的真实认知与切实需求,应作为非遗保护方向确立的重要参考。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简介 2020-06-01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在侗族非遗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对此,应当加强对三江侗族非遗的法律保护,通过加快非遗权利主体立法,重点完善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机制,加强非遗“生态”文化保护建设以及将非遗保护与民俗风情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非遗“动态”保护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
探索茶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 2020-06-01
中国的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互联网的发展让年轻人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也决定了如今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了非常多的新鲜元素,传统的茶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展开分析,并提出在茶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探索茶文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路径。
-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2020-06-01
非遗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乡村创收,乡村振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文章选取三江县非遗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进行研究,从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角度,提出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非遗旅游促进侗族汉语普及和文化凝聚、乡村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农业示范区建设。
-
基于游客感知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深度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价值,可以增加国民的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西安市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游客感知视角来探讨西安市非遗的旅游深度开发,以期对西安市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