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8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81)

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非遗”在创新商业模式下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遗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一个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场所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之下,都需要能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本文旨在研究非遗在创新商业模式下的保护与发展,试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结晶,也是人类音乐文化的载体。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是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中小学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非遗师资力量薄弱、传承方式固化单一、文化生态关联缺失、地域局限等多方面问题,导致音乐类非遗在中小学的传承成效不佳,出现了瓶颈现象。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实施非遗传承的中小学,针对音乐类非遗传承所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传承路径,以期缓解音乐类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雄安新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河北雄安新区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9-2035年)》提出了雄安新区全域旅游的概念,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有效融合。非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是双向交叉渗入的过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含格局,以此不断提升内涵和融合质量。在深入挖掘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利益者理论与方法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机制和有效路径。

  • 安海嗦 习俗的整体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与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所以对其实施整体性保护非常必要.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已取得显著进展,已相继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本文运用整体性保护的原则,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端午节(安海嗦啰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 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职责、范畴和对象:基于法规条文的解析 2020-06-01

    [目的/意义]旨在了解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角色,明确非遗保护主体。[研究设计/方法]文章从法律条文入手,选择37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材料为分析对象,对法规中提及的公共文化机构开展非遗保护的工作职责、机构范畴、保护对象进行内容分析。[结论/发现]公共文化机构涉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研究、收藏、整理和学术交流等保护工作;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承担起非遗保护的重担,更广范围的非遗保护机构框架逐渐形成;地区差异带来分类多样的非遗对象。[创新/价值]从职能匹配、范畴限定和监管机制等角度探讨了今后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可行路径。

  • 在高中阶段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策略初探——以川江号子为例 2020-06-01

    在全面深化课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重语境下,增强课程本身对地方、社会的适应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提供了良好机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以川江号子为例,开展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的策略研究,简析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及实施意见。

  • 文创产品设计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文创产品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我们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创设计前,要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再运用设计手段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文创设计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中起到积极作用,还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也起到积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持活态,要发展就必须先活下来,其次才能进行发展创新。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时,要善于挖掘优秀的非遗文化,推出更多优秀的非遗文创产品,最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列入标准研究* 2020-06-01

    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大多数缔约国相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在列入名录的标准方面侧重于强调传统文化实践在历史、审美、技术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大认同"的意义;而大多数缔约国的列入标准更多地体现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非遗的定义,以及申报教科文组织两类非遗名录需满足的标准的导向,突出的是以社区为中心,尊重社区各项权利的伦理维度。从更好地履行《公约》义务和推动国内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改进可以参照《公约》的宗旨和精神来讨论与修改列入名录的标准,在评审时充分吸取社区代表和民间社团组织的意见,并在政府主导的名录制度之外探索多样化,即多种发起方的非遗普查和非遗名录制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