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新媒体时代戏曲类非遗文化的民间传播途径探索 ——以长沙民间昆曲社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新媒体时代为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联动重构了昆曲文化场域,为昆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同时昆曲的民间传播还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曲社缺少合作和发展动力不足的局限。只有重新省视昆曲在民间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传播昆曲。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佛山剪纸传承调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之一,但目前我国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不容乐观。保护我国的非遗项目,我们应该了解非遗的历史兴衰、传承与创新、制作与保存。佛山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该项非遗是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展较好的一项,亦曾经历过衰而后盛的过程,具有走访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探讨其特色和目前存在不足之处,并提供佛山剪纸市场开发与传承的建设性意见。我们致力于推动当代我国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坚定新时代下我国文化自信。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PDCD”模式初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今天,如何科学并具开创性地展开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非遗现有传承方式展开分析,论述了"非遗教育传承"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PDCD"非遗教育传承模式,对其构成的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解析,希望以此为非遗教育传承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接续传统,绣出新生:羌绣传承与创新的年轻力量 2020-06-01

    2008年,羌绣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文化部提出“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理念,很多新生力量投入羌绣的传承与创新事业中,张居悦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90后”羌绣传承人。她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立了囍悦藏织羌绣专业农村合作社,通过与企业合作推广羌绣以及自主设计羌绣创新产品并销售,让羌绣走进当代生活,被人们了解、喜爱和使用。她参与非遗研培计划,主动创新的经历和借助网络进行传播的方式,让我们看到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视野和传承创新的可能性。

  •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IP化传播设计研究 2020-06-01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技艺的一种,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结晶。本文以IP化传播设计为基础,通过对IP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对饮食类非遗IP化的价值进行解构,探讨饮食类非遗与IP化传播相结合的路径。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述论 2020-06-01

    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性的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引导者。它逐渐构建了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在收录非遗清单、提高公众对非遗认识程度、非遗的传承与教育、国际合作与援助、引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行政措施等方面推动世界各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向成熟并日臻完善。在其保护非遗的政策和行动中,体现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和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与追求。

  • 漳州非遗文化在钟表设计中的开发策略 2020-06-01

    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同时又是"中国钟表之城",开发具有漳州非遗文化特色的钟表产品,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本土非遗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对助力漳州非遗文化系列钟表品牌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文化融合和产品开发的角度探讨漳州非遗文化与钟表设计的结合,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方法。

  • 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与路径研究 2020-06-01

    基于我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策层面、实施层面、科研层面的现状,文章从传承体系、保护体系、人文思想体系、普及体系和传播渠道的五个维度提出了我国饮食类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