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方言与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2020-06-01
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进,许多地方的家乡话已逐步被汉语普通话同化,但作为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方言,不应随之消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社会责任.多年来,我校把传承"非遗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作为特色教育,积极探寻校园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策略.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方面,我们开展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如寻访本土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等,而传承汤溪方言文化就已作为其中的一项.《方言与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事实,正是一个新的突破口,继续将传承"非遗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特色教育向纵深推进.
-
文化扶贫下的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路径 2020-06-01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村地方的文化和知识体系,由于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成为非遗管理中的短板。当前,在文化扶贫政策背景下,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工作逐步得到各级单位的重视,而当前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也为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鉴于此,本文从文化扶贫角度入手,结合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文化扶贫下的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路径。
-
基层文化馆在保护传承当地非遗的功能作用研究 2020-06-01
在我国国家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生活方式演变的主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中根本上继承下来的。基层文化馆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工作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务进行的具体执行者。本文考察了基层文化馆在保护地方"非遗"遗产中的作用和功能,意识到文化馆存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指出文化馆在保护非遗方面的优势及措施,让大众更深刻地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让优秀的文化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得到共享和利用。
-
扬京韵非遗文化传匠心艺术表演 2020-06-01
他们,一辈子只专注一件事;他们,把承载着的艺术表演理念化为信仰;他们,延续着精妙的技艺。他们就是非遗传承人!门头沟的柏峪燕歌戏、顺义的曾庄大鼓、密云的蔡家洼五音大鼓、延庆的永宁南关竹马、海淀的六郎庄五虎棍等,这些北京非遗的符号不只是一件静态作品或某种表现形式,更是可见、可参与的活态文化,它们是北京市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刊记者带着对非遗传统艺术的崇敬,驱车数百公里,分别采访了传承人,希望这些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以得到传承发扬。
-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述评① 2020-06-01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便开始关注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①的保护和利用,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介绍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等方面。目前虽然著述颇丰、视角多元,但还存在概念使用混乱等问题。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得出的结论是:"非物质"与"无形"和"文化财"与"文化遗产"等概念存在细微差异,日本非遗的内涵与中国非遗并不等同。
-
太极拳申遗成功,不忘对文化遗产保持敬畏 2020-06-01
我国申报的"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世界关注。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即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太极拳申遗成功,意味着太极拳受到的关注度会更高,获得支持将更大,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会更多。对于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焦作,对于太极拳各门派传承人、研习者而言,这是一个欢欣鼓舞的重大利好。对一个国家而言,一项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视野
-
蓬莱面塑技艺走进校园的重要性 2020-06-01
为了传承并发扬中华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非遗进校园”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在这股热潮下,诸多高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活动,非遗传承人展示展演培训系列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学习、掌握并探究和传承蓬莱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蓬莱面塑为例,分析其进入校园的可能性及重要性。
-
关于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建设研究 2020-06-01
在深入分析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现如今中国非遗文化传承的不良现状及网站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总结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互联网络平台。以更完善的方式对现有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以系统、全面、生动的教学模式解决现如今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老龄化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注入了年轻的血液。同时,与现代科技VR全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向大众展示一些非遗的技艺,使大众对非遗文化有近距离的接触和体验,极大地吸引了大众眼球,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