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在高中阶段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策略初探——以川江号子为例 2020-06-01
在全面深化课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重语境下,增强课程本身对地方、社会的适应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提供了良好机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以川江号子为例,开展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的策略研究,简析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及实施意见。
-
文创产品设计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文创产品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我们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创设计前,要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再运用设计手段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文创设计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中起到积极作用,还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也起到积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持活态,要发展就必须先活下来,其次才能进行发展创新。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时,要善于挖掘优秀的非遗文化,推出更多优秀的非遗文创产品,最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列入标准研究* 2020-06-01
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大多数缔约国相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在列入名录的标准方面侧重于强调传统文化实践在历史、审美、技术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大认同"的意义;而大多数缔约国的列入标准更多地体现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非遗的定义,以及申报教科文组织两类非遗名录需满足的标准的导向,突出的是以社区为中心,尊重社区各项权利的伦理维度。从更好地履行《公约》义务和推动国内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改进可以参照《公约》的宗旨和精神来讨论与修改列入名录的标准,在评审时充分吸取社区代表和民间社团组织的意见,并在政府主导的名录制度之外探索多样化,即多种发起方的非遗普查和非遗名录制定机制。
-
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的路径研究 2020-06-01
湖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湖湘地域国家级和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100余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场所、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独特的传承优势,理应肩负起湖湘音乐类非遗传承的重任。文章通过对湖湘音乐类非遗文化内涵和现实需求的剖析,在高校传承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各校因地制宜发展的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路径。
-
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遗保护的角色与功能* 2020-06-01
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充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空间、保护主体与交流中心三个角色,相应地发挥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展示、教育传习与传播保护三个主要功能。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于一种独特的非遗保护新模式,其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场域,或隐或现涉及学界、社会、政府与商界等多方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变迁、文化表述与身份认同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GAN 技术在传统竹编元素生成中的设计 2020-06-01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元素的生成方法,将之运用至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中,在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方面进行尝试。通过技术方法上的创新和运用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足,文化元素陈旧匮乏等现实问题。方法以瑞昌竹编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例,综合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包括对瑞昌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将采集的竹编传统文化元素导入模型系统,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技术训练计算机GPU,使其衍生出新的文化元素,建立瑞昌竹编文化元素库。结论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模型迭代计算出的瑞昌竹编传统文化元素既具有传统纹样的艺术性又兼具信息时代对设计衍生的时效性要求,同时还符合当代社会对时尚偏好的追求。将其运用于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当中,使文创产品成为传播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载体。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探究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濒危项目抢救到体系化发展,历经数十年的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非遗的发展已步入"后非遗"时代,非遗开始逐渐适应利用新型媒介来获取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与传承方式。通过分析国际上前沿的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案例,探究其在拓展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可持续性动力,并深入探索以非遗为核心主题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展示设计实践。基于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也将成为"后非遗"时代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0-06-01
数字化保护是实现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近年来贵州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然其数字化进程尚处于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初级阶段,不仅存在着网站建设滞后、建设主体分散等问题,也面临着非遗的地域性、民族性等难题,因此要制定非遗数字化的专项发展规划,启动"贵州非遗记忆工程",大力引进并研发数字化保护新技术,集合多方力量共享共建少数民族非遗数据库,将非遗数字化建设与贵州城乡文化建设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