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广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舞蹈编创的影响 2020-06-01

    广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期当地人民生生活的历史积淀,了解广东沿海地域的媒介与桥梁。广东省海洋非遗对舞蹈编创提供了养分的土壤,通过是对广东省海洋非遗的整理,研究海洋非遗对舞蹈产生的影响。便于舞蹈编导在编创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借鉴,也用过舞蹈的方式来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 失语与言说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池州傩戏的不同话语与角力 2020-06-01

    通过对与傩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政府文件的话语分析,呈现日常生活实践中多元实践主体的言说的傩与失语的状态,力图整体化、立体化地呈现非遗语境中各层级主体之间相互角力的动态、混杂图景。从话语形成过程、话语限制形式等入手分析知识与权力的内在关系。虽然这样的图景是具有不稳定性、相对性和变化性的,但仍可辨析出其中复杂的权力结构关系。试图勾画出非遗语境中各层级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角力之下所形成的动态而又混杂的图景,借此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条例中一些模糊之处,同时反思非遗实践中乡村文化特色化的同时也存在狭义化倾向的现状。

  • 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以天津高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也是地方高校,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在介绍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现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实现途径: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在做好地方非遗文化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馆资源、人员等特点,加强与地方各部门的合作,丰富宣传手段,设立文化推广部、建立非遗平台,提高大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 骆越天琴音乐之非遗文化的生存现状探究 2020-06-01

    壮族天琴艺术自2007年被列入广西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目,至今,各机构各部门大力打造壮族天琴艺术,民间民俗音乐的发展也不断丰富天琴音乐文化,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天琴音乐文化互助互利。因此,本文将从过去壮族天琴艺术的历史记载和骆越先民的原始信仰开始梳理,结合调研探其根源;再从地方旅游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当地音乐文化的推进,找出其互动关系,进而从非遗的视角探寻当今壮族天琴音乐文化的生存现状。

  • 东北高校设计专业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珍视和贵重的记忆,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质朴之美与现代审美充分结合,在现代设计中体现出这种原生之美,成为对设计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东北高校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对于非遗引入教学中还是有一定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设计专业对培养地域性特性的设计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 非遗传承活态保护视角下乡村景观设计 ——以乌镇横港村为例 2020-06-01

    指出了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的格局被不断改变,乡村文化环境陷入了发展与传承的两难境地。如何将乡村文化与景观环境有机结合成为时代命题,选研究基地在浙江省嘉兴市乌镇横港村,地处杭嘉湖水网平原,地势地平、土壤肥厚,农业生产内容丰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态保护作为切入点,提出了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突出并强调横港村的文化传统,保护横港村的民俗风情,使非遗传承与保护渗透到乡村景观设计之中。

  • 致敬传统文化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五)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 高校美育热下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冷思考——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020-06-01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