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研究 ——以和林格尔剪纸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我国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如缺乏政策与资金支持、培养人数少、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成型等。做好宣传工作、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信息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剪纸内在价值的提升反促人才培养、继续推进非遗课程进校园等,是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效解决方案。

  • 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方法研究与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宝藏,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有着巨大作用。然而随着全球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自身发展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刻不容缓。非遗衍生品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如何设计出具有价值性、文化性、内涵性的为现代人所接受的非遗衍生品,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点。本文旨在研究分析非遗衍生品的设计方法,探索非遗文化衍生产品设计的新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和实践性意义。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地理标志产品地域化中的应用研究 ——以现代包装设计为例 2020-06-01

    民俗活动、服饰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运用现代包装设计的理念,提取凝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然后将凝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应用于包装设计作品创作,有助于实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融合创新。以广西为例,将凝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应用到地理标志产品的现代包装设计中,能够实现地理标志产品地域化,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扩大广西非遗文化影响力。

  • 非遗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以阳新布贴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当地独特的风土民俗和民间文化,是民间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以文创产品作为载体,有利于实现非遗的传承、发展与传播。文章从阳新布贴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入手,通过资料收集与文献整理,分析阳新布贴的创新设计要素。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保留地域特色,开发设计出具有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文创产品,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树立文化自信。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加强,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是显现出无可代替的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对非遗数字化保护还停留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采用新思路、新策略、新手段,不断提升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

  • 非遗活态流变特征阐释 ——以太谷形意拳为例 2020-06-01

    通过以太谷形意拳传承历史中的具体事件为例,对非遗的活态流变性特征进行阐释。非遗的产生背景及其自身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都明确地决定了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而非遗的活态流变性体现在其与传承主体的互动过程中,时代发展和个体差异以及非遗传播时间、地点、对象等方面的不同也会使得非遗出现活态流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非遗的活态流变是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下进行的,展现的是非遗在历史传承中的活态流变规律。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等职业学校传承的探索研究 2020-06-01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量传承人继续保护传承和发展,在职业教育中不断渗透和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与教育,把一些民间非遗项目贯穿到职业教育中,让广大职业教育学子成为名副其实的传承人。

  • 信息时代背景下河北音乐类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2020-06-01

    长期以来,河北省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活态传承,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一直是一个困扰非遗保护工作者的重大难题.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的涌现,则为推动民间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有利契机.故而,文章将从依托网络新媒体来创新、推广音乐类非遗项目和创设参与性的音乐文化旅游项目来为非遗保护筹集资金这两个研究角度为切入点,来浅析信息时代创新发展河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工作的对策与措施,以期结合信息时代优势为河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开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