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开发研究 2020-06-01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商业化开发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工艺品市场也逐渐形成,并形成立体化开发模式,但同时也存在非遗的过度开发导致文化内涵逐渐淡化、开发手段单一、创新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非遗进行合理的商业开发应从提高大众认知、提高知名度,丰富开发手段、提高规模效应,加大创新力度、塑造高端品牌等方面去开展。
-
以孝文化成语典故为例谈挖掘成语典故与新农村建设 2020-06-01
浙江成语典故品味高雅种类丰富,具有区位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语故事与解读浙江历史、回味记忆乡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新农村融为一体,提高当地居民“非遗”保护的自觉性,促进当地政府加强“非遗”保护,深化乡村旅游内涵,提高景区管理水平,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
-
山东“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山东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山东省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总结旅游产业发展与现状,实现旅游产业升级,为相关旅游决策部门提供借鉴。提出各级政府要立足大文化、大旅游发展,对非遗旅游产业布局进行合理安排和指导,切实提高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为旅游产业和非遗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依据,使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
巢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 2020-06-01
巢湖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发展,非遗旅游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章分析了巢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开发建议与对策,以期在体验经济发展趋势下充分挖掘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
-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野下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精品”建设研究 2020-06-01
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分布在音乐、美术、体育等领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视野下,将衡水的自然资源与京津地区的资金、创意和人才资源相结合,打造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衡水湖",以此为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强调它的真实性、娱乐性、参与性及经济效益,集中展示衡水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为衡水地区的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
基于RMP分析的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审美和旅游价值。黄山市拥有数量众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遗与旅游的结合能够促进黄山市非遗资源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用RMP理论,从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分析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寻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和创新方向,以期实现非遗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保护。
-
非遗视角下传统竹加工技艺在高校的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系民族文化的延续,高校作为人才、智力、科研等资源的集聚地,应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创新、民间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的功能.传统竹加工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派生出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伴随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包括竹加工技艺在内的诸多非遗项目都面临传承断代、与市场发展脱节等问题.因此基于高校资源优势研究传统竹加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其存续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弘扬中华文脉的必经之路,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在国家与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但是仍然存在分散化、条块化,碎片化等问题。而新时代博物馆作为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同样存在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开展难、开展方式单一等问题。所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可从少数民族“非遗”的特点入手,就如何丰富对少数民族“非遗”的宣传办法和宣传方式是促进其整体性保护与宣传的合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