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周口市举办非遗保护和传承培训班 2020-06-01
2019年11月28日,由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19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培训班"开班。来自市直和各县(市、区)主抓非遗工作的负责人、业务骨干和部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百人参加了培训。
-
“互联网+”时代非遗档案保护与优化精准传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国家和民族记忆的宝贵资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做好非遗档案的保护工作,优化精准传播,推广非遗档案文化,使日益丰富的非遗项目得到传承。
-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研究 2020-06-01
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传统武术的文化学基础;探讨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及非物质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等问题。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需要重视地域传统武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介入,对武术"非遗"传承人进行政策扶植,通过"政府—民间—学校"三方共力,助推传统武术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发展。
-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本文主要针对花艺陈设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分析,阐述如何让传统插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秉承中国传统文人内核,同时又有机结合当代设计思维、先进理念进行研讨。从我国传统花艺的背景,非遗传承困境及市场现状,其在室内设计中的特征及本质,如何传承创新四个方面阐述我国传统插花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从设计学角度以期能够给予相关行业从业者有效帮助。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积淀,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因其"活态"形式而尤其需要民族与国家的刻意而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刻意而为,否则,便会黯然失色,甚至于永久性失传.因此,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非遗的国际行动已经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又是多民族大国,在源远流长的生发史中创造了灿烂曼妙、色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对履行非遗保护开发的历史重任分外重视,积极履行,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为保护与开发非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非遗保护与开发尤其需要通过教学形式来进行,而其教学形式中的艺术教学形式更显首当其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非遗融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具有实践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职烹饪教育课程资源体系融合研究——以“汨罗土八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 2020-06-01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教育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课程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伴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时下热点。作为中职烹饪专业教师,我偶然发现“非遗”与中职烹饪课程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些共性,而目前对于二者的整合性研究有限。鉴于此,文章将以“非遗”与中职烹饪教育资源融合为主题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推动中职烹饪教育的发展。
-
文化自信背景下非遗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的有效结合 2020-06-01
民歌即人民之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歌谣,从高原山歌到劳动号子,从稻区“田歌”到云岭“双生”,形式多样的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灶民歌是珠海三灶岛居民用粤语传唱的原生态民歌,本文以珠海三灶民歌为研究对象,探究非遗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的有效结合,为文化自信背景下原汁原味民歌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
非遗生产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包含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民歌、民间故事等,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有效载体。非遗保护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中国独立提出的生产性保护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尤其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后,更符合当前农旅发展、以旅促农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