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隐形财富,因此不仅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努力,也需要全体民众积极参与保护与传承。文章将从提高民众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依托精准的调研和全面的普查,收集资料,创设完备的非遗文化数据库、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对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创设完备的非遗文化保障机制几个方面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开研究。
-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三”功夫发展现状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三”功夫是北京市首个武术类“非遗”项目,是我国体系保存相对完整的中国传统武术,较好的保存了中国武术在明清时期的原貌。对中国武术的技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和交流都具有难以估计的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三”功夫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旅游是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动态传承性和本土性深度契合乡村旅游发展,能够赋予乡村旅游独特的文化属性。本文选取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濑江乡村旅游区进行分析,探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以及融合路径。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针对非遗无形化特点的有形化保护。借助书目共现软件Bicomb、SPSS、CiteSpace软件对我国非遗档案研究进行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分析、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认为非遗档案研究的热点主题集中在建档路径及策略、口述档案(史)、妈祖信俗、少数民族非遗档案、档案式保护、传承人档案等方面,非遗档案研究的4个发展趋势为精准传播、数字化“、新媒体+”、多元主体参与等。
-
中原地区非遗产品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与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梳理,分析中原地区非遗产品造型元素与组合形式,阐述中原地区非遗产品艺术特征。通过比较与研究,提出传统非遗产品的现代化可以通过构图不变,题材改变;题材不变,结构改变;色彩不变,题材改变;色彩改变,题材不变等全新的方法,并与中国当前的文化语境相结合,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产品中,表达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的新论点,为传统非遗产品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构想,并建立框架。
-
试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目前,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在各级政府科学规划,出台了系列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已着手实施;企业应时而动,将非遗"数字化"建设纳入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运营流程;高校积极参与,致力于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工作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缺乏上级管理部门指导及足够的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乏力,相关数字网站建设相对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开发的专业人才匮乏,基层工作人员技能尤为偏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开发的科技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缺乏。要改善这些状况,有必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职能部门建设;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技能;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
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2020-06-01
西双版纳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科技知识、语言文字与民间文学、节日庆典和习俗。西双版纳州通过立法和相关政策对傣族非遗加以保护,然而在其法律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傣族传统文化逐步被同化、专项制度经费未列入到法律制度中以及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等。本文探讨了通过完善傣族非遗传承制度、构建傣族非遗法律保护机制、扩大宣传方式多样化以及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等路径,保护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本文概述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分析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工作所存在的不足,并依据此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大非遗外宣翻译的宣传力度;应重视培养具备扎实历史文化的翻译人才;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应积极走出去,组织专家开展讨论,以期整理出能充分满足目的语受众接受度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