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粤港澳大湾区社区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在粤港澳大湾区社区教育中融入一系列非遗课程,构建湾区社区青少年的文化传承体系,对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探索适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社区教育运作模式,从而影响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探究我国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传统工艺美术类技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现阶段,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出现了人才断档和技艺无人继承等问题。为了有效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我国工艺美术类技艺,本文讨论了我国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办法,以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些建议。
-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0-06-01
本文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基本状态进行了描述,从人文环境、人口迁移、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别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布局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开发重点项目及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出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的保护职责;优先保护濒危项目,重点开发优势项目;合理规划非遗的空间布局.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反思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对民俗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认为,经过十余年的非遗普查之后,当前更需要精细的田野调查,对地方民俗进行深描与精研。非遗保护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民俗学者在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记录的同时,不能忽视共同作为民俗主体的群体以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民俗学者在田野作业时亦应当与传承人共谋合作,建立良好的田野关系。注意保护非遗的社会需求与尊重田野的学科伦理之间的张力,如何在保护的过程中不伤害非遗原本样貌始终是非遗保护的一个关键问题。
-
政府激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应分析 ——以宁波市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制度建设、资源投入和保护方式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本文以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从2006年至2017年正式发布的年度工作总结中关于非遗工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通过政府的指导引领,宁波非遗保护在系统观念、统筹管理、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体现了对非遗整体性保护的探索。作为地方政府激励在传统文化传承中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较强的示范与借鉴意义。
-
贺兰砚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作为贺兰砚主要保护方式之一,其目的是在贺兰砚生产过程中,以保持其核心技艺、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贺兰砚,有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制作技艺。随着中国非遗保护的发展,宁夏贺兰砚在发展过程中,有辉煌也有瓶颈。重生产轻保护、盗采贺兰石、技艺人员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政府政策倾向性不突出等问题制约其发展。必须从实践出发,以需求促发展,充分利用政府相关职能、数字媒体等手段,保障贺兰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发展。
-
五峰南曲场馆展览叙事策略研究 2020-06-01
五峰南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曲的保护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如今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南曲的生存遇到了危机。本文以五峰南曲场馆展览策略为研究对象,借用文学领域的叙事学理论,从要素、情节、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研究,期望能形成一套非遗场馆的展示概念和方法。从建立文化认同意识出发,加强南曲的基础文化宣传与保护工作,为有效推动后期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作为相关案例的指导,也可为我国非遗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对非遗传承教育的探索——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映射不同民族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的根源,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作为地区国民教育的平台,担负着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以非遗特色教育建构为例,概述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对蒙古族非遗传承所做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