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浅谈南京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京历史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但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南京非物质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文明的挑战,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该如何做好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知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性,结合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不断地探索.

  • 非遗项目驱动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研究 2020-06-01

    文章阐述项目驱动的内涵及其对设计教育的重要影响,结合案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驱动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背景、过程、目标,总结该案例的创新点,认为由非遗项目引导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能够站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角,以文化自信为目标,将设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非遗的基本特征充分融合,从理念和方法上给予当下设计教育以重要启示。

  • 彭祖传说“非遗”生产性保护问题的探讨 2020-06-01

    彭祖传说是一则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民间传说,也是江苏、四川等地的省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传递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积极生命观念与生活态度。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彭祖传说所具有的"养生"文化内涵得到了社会与学界的普遍关注,各相关地区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此外,徐州古称"彭城",是彭祖传说的发源地,更应重视对彭祖传说的保护。基于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切入对彭祖传说当代传承方式的探讨,便具有了对口传类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的理论意义,以及对不同地域围绕同一传说进行整体性保护与传承方式探讨的现实意义。

  • 从游离到融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民族传统节日与传统体育的关系变化* ——基于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舞草龙的田野考察 2020-06-01

    运用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舞草龙为个案,探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民族传统节日与传统体育的关系变化。研究认为,作为体育非遗的仫佬族舞草龙,在民间仪式的"国家在场",以仫佬族依饭节仪式的实践行为以及节事影像为媒介进行策略性建构,实现其与依饭文化节从游离到融合的关系变化。这个过程也是仫佬族文化的重塑过程,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高校基因融入界首彩陶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研究 2020-06-01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虽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但保护传承现状堪忧,产业发展陷入困境。保护传承非遗,高校责无旁贷,研究以高校人才基因拓展界首彩陶未来发展的多元渠道,以科研基因实现界首彩陶文化创意产品与科技的跨界融通,以教育教学基因构建界首彩陶保护传承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以文化活动基因营造界首彩陶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多维融合促动形成界首彩陶保护传承的和谐生态。

  • 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热度不减,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多重考验。传统的方式、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当今社会,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本文以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阐述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本土非遗项目的重要作用,并分析、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的推广和运用。通过应用日益成熟的数字化技术,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呈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

  • 圈头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活态保护研究 2020-06-01

    圈头村位于雄安新区白洋淀中央,文化遗产丰富,孕育了圈头音乐会、芦苇画、苇编、圈头少林会、白洋淀丧葬习俗等一批有白洋淀淀区特色的民俗、民间技艺与民间信仰。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新区建设的关系,提出“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文章以雄安新区圈头村为例,提出结合建筑要素和环境要素将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融合,以实现整体保护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策略。

  • 传承与创新——坚守非遗文化纸贴画传承的使命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纸贴画技艺属于民间剪纸工艺,林晓老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时刻铭记自己身上肩负着传承民间纸贴画传统技艺的责任和使命。在非遗传承的创新上,他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建立纸贴画基地校,让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在纸贴画的艺术实践中得以再发展;拓展社区文化传承的大战场,建好媒体宣传,打造纸贴画这张非遗文化大名片;推动纸贴画这份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让中国民间艺术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