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锦绣中华衣被天下”专题学术研讨会在琼举办 2020-06-01
南溟吉贝——黎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织山绣水——苗族织染绣主题非遗服饰秀"锦衣御裳——宋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点染华章——影视剧主题非遗服饰秀……随着模特的依次展示,由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巧妙融合的众多华服,令观众眼前一亮……3月14日至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联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锦绣中华——20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古城精彩呈现,传统非遗与现代时尚碰撞出了闪亮的火花。
-
“匠艺”与“匠心”:纪录片《传承》现代语态的人文阐释 2020-06-01
一、匠艺传习的"故事化"叙事新思路(一)"非遗"传承的形与神该片共10集,每集从几位"非遗"传承者的故事说起,从分布广度而言,可谓天南地北,完整记叙了华夏民族的历史轨迹,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十项分类。从精神纵深而言,《传承》(第三季)从未在技艺的层次上浅尝辄止,而是通过传承至今的绝技,展
-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民族传统手工艺合作社的形成与运作 2020-06-01
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合作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典型模式,在留守妇女的再就业、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贵州省台江县小河村的苗绣合作社为例,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苗绣合作社的形成过程,进而探讨合作社出现前后苗绣生产与消费实践的异同。研究发现:苗绣合作社模式在政府、绣娘、商家、非遗传承人、先锋游客、苗绣、市场信息等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下形成,苗绣、市场信息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在苗绣合作社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牵引、制约的作用;合作社的成立带来了苗绣生产实践的多样化以及销售方式的多元化,最直接的积极影响体现为提高本地女性的经济创收,从而促进其身份地位的转变以及个人能动性的提升。
-
英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成功经验及本土化启示 2020-06-01
英国政府和国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呈现活态保护和传承的特征:引入生态博物馆的管理理念,扩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公学教育中融入了大量英国本土体育文化,使英国悠久的体育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采用分散立法方式的采取不但保护了有形遗产,同时也很好地保护了同这些遗产共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国对体育历史遗迹的深度保护,使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存在有形可依。英国经验的借鉴意义:应采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加强体育博物馆教育同学校教育的结合,才能使博物馆体育文化活起来;经典优秀的体育非遗项目走进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扩大这些优秀遗产的传承基础;采用分散立法的方式,制定优秀体育非遗项目的单行法规,使这些优秀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注重体育历史文化器物层面的保护,做到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保护的结合,等。
-
徽州竹编 2020-06-01
徽州竹编,作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走进黄山市博物馆,一件清朝的竹丝编夏衣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件衣服为竹质,竹丝纤细光滑,柔软有弹性;衣领、袖口、边沿用白线镶细边;圆形小纽扣两两对称,如同蝴蝶结。这件技艺精湛的竹丝编夏衣,清凉、舒适、美观,可谓竹艺界的珍品。
-
佛山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 ——“ 绯红”系列首饰设计 2020-06-01
设计说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本设计立足于广东佛山非遗文化"香云纱"边角面料进行的系列饰品设计,节省香云纱产品的产品成本。系列包含耳饰、手镯、等。本产品通过对文创产品设计得到对本土文化"香云纱"的传播,同时提升大众对广东佛山非遗"香云纱"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
媒介融合范式中非遗民族志的应用与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硕果,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至今,非遗保护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如今,非遗保护不再是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原生空间中进行唯其"本真性"深究,如方李莉所说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进入了"非遗保护的3.0层级"(1)。除了传承主体、国家在场、市场机制等保护与传承的动力因素外,如何借助影像视听手段记录和传承非遗文化,是目前非遗保护的重要研究命题。本文重点探讨"媒介融合"研究范式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元素在当代生活文化空间中的应用、传播与再生。
-
“后申遗”时代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进展* 2020-06-01
“申遗热”浪潮之后,“后申遗”时代来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成为热点。2016年、2018年调查了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非遗数据库的进展,文章统计分析其名称、项目数量、项目分类、著录字段等。研究发现:在省级公共图书馆中,非遗数据库建设仍与非遗名录机制联系紧密,但在申遗工作逐渐放缓的情况下,其建设随之延滞;非遗类目划分、数据库著录尚未有统一标准;省级公共图书馆未能参与和打通全面的申遗流程,数字化工作很难匹配“后申遗”时代的转型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