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凤翔泥塑的开发探究 2020-06-01

    《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体现,依托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将非遗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仅促进了语文课程的发展,丰富了语文核心素养下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概念,又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传承,同时对关中地区特色民俗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凤翔彩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

  • 试析《传承者》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保护的启示 2020-06-01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播方法中,许多地方采取了一种大众化非常易于接受并且喜欢的新媒体创新形式——以综艺节目的形式来传播非遗文化。这种形式将"文化传承"与"非遗"作为自身定位来进行传播,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综艺节目。论文通过详细分析非遗节目《传承者》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保护的启示,结合湘西州非遗传播现状,总结出湘西州非遗以大众化新形式传播的价值。

  • “非遗”+旅游:深挖当地特色,营造动人氛围 2020-06-01

    我在湖南日报社工作10年来,主要是从事文化和旅游新闻报道,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联度极高,旅游景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而在方法上则要深挖当地特色、营造动人氛围。

  • 河北丰宁:“指尖生意”助力脱贫攻坚 2020-06-01

    这个红绢的铁编古灯笼好有文艺范儿"印有红色剪纸图案的T恤很潮"布糊的耳环好精致,头一次见……河北丰宁人制作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顾客前来选购。说起这些文创产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琳颇为自豪":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有各级非遗项目61项,其中,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编技艺最能体现丰宁特色。这些也是我们当地的重点特色扶贫项目。"丰宁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承德境内,地处燕山北麓和内蒙古高原南缘,县名取自"丰芜康宁"之意

  • 非遗语境下的淄博上河村鹧鸪戏研究 2020-06-01

    鹧鸪戏原名肘鼓子戏、周姑子戏、巧腔,与五音戏、巧腔、茂腔、柳腔、柳琴戏等同属"肘鼓子"系统,是山东省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鹧鸪戏的表演模仿鹧鸪鸟的叫声,其演唱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类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在淄博一带流传了240余年,是全国惟一一个由村落为单位保存下来的古老濒危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06年12月,鹧鸪戏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10日,鹧鸪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 海南黎锦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探索 2020-06-01

    黎锦作为海南岛独有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人民创造出的古老精湛的手工技艺。黎锦纹样种类繁多,它蕴含着海南黎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能够充分地反映黎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以及民族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并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所以对海南黎族非遗产品——黎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为研究海南黎锦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本文以设计师需求的角度为出发点

  • 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2020-06-01

    与风景名胜区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旅游纪念品相比,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走出博物馆的非遗迅速赢得市场,"活"了起来。但要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跨越,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紧紧抓住市场和年轻人

  • 舞出民俗「精气神」 2020-06-01

    沐川草龙是产生并流传于乐山市沐川县境内的、由稻草编扎而成的一种龙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古代巴蜀文化的“活化石”。沐川草龙外表是草,龙身是竹子做成。先用本地产的慈竹编扎出龙身、调整好龙筋,再在龙身上依次上草。“最难的就是龙头、龙爪等能体现龙逼真细节的部位。”国家级非遗沐川草龙传承人陈焕彬介绍,将覆盖龙身的稻草剪出整齐的幅度,再排列有序,才能形成龙身的鳞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