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初探 ——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作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逐步为大众所知。乐山-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5000万次左右的中外人士到地参观。而依托四川国际旅游博览会的国际性会议,该地的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开展合理、可持续面向国际的开发受到高度关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对外文化产业,正成为新的商业机遇点。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画书大系 传承非遗文化 认识美丽中国 2020-06-01

    书系通过文学性创作,借助图画书的表现方式,将“非遗”项目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和其传承中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呈现给儿童读者,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了解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民俗、文化、艺术等方面多姿多彩的智慧和创意,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 基于文化自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式保护的研究 2020-06-01

    以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关系为线索,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基本思路,探析数字时代非遗档案资源积累、专题数据库筹建、"数字记忆"领域探索,揭示"非遗档案+数字人文"跨界项目的实践契机。立足文化自信,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自身传承与建构,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说明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数字人文技术紧密结合的空间,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 田野研究与学科建设:以民间剪纸为个案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 2020-06-01

    对中国民间剪纸的持续关注,是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的文化视角和实践主题。以民间剪纸为对象的研究过程是漫长的,这个过程不是书斋里的学术探究,而是积极的社会实践,与时代命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中央美术学院与剪纸的缘分扎根在乡村生活的"大课堂",从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民间采风,到改革开放初期民族文化复兴热潮中的乡村剪纸普查,再到21世纪初国家非遗项目启动后中国剪纸申遗等一系列重要实践,中央美术学院三代人是传承并创新剪纸艺术的重要参与者。自21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围绕中国剪纸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实践,将非遗新学科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推进了全社会对中国民间剪纸作为世界非遗的整体文化认知。近20年来完成了对中国少数民族剪纸传统的调查与研究,推动了学科建设,丰富了面向社会需求的文化遗产实践。剪纸作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民族艺术创作语言,也成为艺术创作现代性探索的新类型。

  • 民间传统舞龙舞狮非遗现状分析与传承发展研究* 2020-06-01

    当前舞龙舞狮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实际发展情况仍有欠缺,为此对舞龙舞狮非遗现状分析与传承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非遗现状方面,总体规划不足,缺乏理论研究和保护意识,传承人才缺失,对舞龙舞狮进行盲目建设,经济价值开发效果不佳。传承发展方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机遇,提升发展平台和品牌效应,持续性培养传承人才,顺应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充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推进舞龙舞狮和地方经济文化的双向发展。

  • 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0-06-01

    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探讨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剖析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并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基于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打造"非遗+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建立商洛花鼓旅游生态园区、开展文化实景演出、开发非遗文创旅游产品等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 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非遗战略及其传播现象 2020-06-01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囿于应用策略,忽视了对非遗本体的关注与讨论。本文基于对江浙皖地区部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实地调研,分析当下乡村非遗面临的三对矛盾,解读乡村非遗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传承与传播状况,并引入主体视角解读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非遗战略。研究发现,当下非遗的阐释者与持有者相互分离,立场和诉求的分歧使双方对待非遗的态度难以达成统一,而原本作为非遗拥护者的村民,如今也在商业驱使下文化认同感不断消解,由此造成非遗文化在乡村脱域的现象;媒介技术环境催化了这种文化原真性的衰减,导致乡村内外陷入对非遗文化理解与认同的双重迷失;"被想象的遗产"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产品在乡村建设中大行其道,精心设计的非遗景观遮蔽了朴实厚重的乡土文明,这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初衷相背离。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保护主体之解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人类、全社会卷入的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各方面主动扮演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优势、承担特定的责任。把各个方面建构成积极有为的身份,就成为非遗保护的一项颇有建设价值的理论工作。其中,以"主体"身份看待相关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有益的尝试。界定非遗的主体与非遗保护的主体,实际上也是探索建立非遗保护这项公共文化事业的分工合作的身份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