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借助福建涉台历史文化遗存提升涉台史学话语权的策略思考 2020-06-01
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80%祖籍地是福建。福建与台湾同宗共祖,根脉相连。福建涉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每一件历史文物、每一幢历史建筑、每一项“非遗”都是闽台乡亲的共同记忆和闽台根脉相连的身份标识。保护好福建涉台历史文化遗存就是保护两岸同胞的根脉。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需要正本清源,纠正被“台独”分子歪曲的视听,肃清其负面影响。
-
《传承》(第三季) 以故事化手法呈现非遗传承 展示传承中的青春力量 2020-06-01
纪录片《传承》(第三季)继续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片更多聚焦非遗传承中的年轻人,努力寻找传承中的青春力量。同时,在叙事上突出了故事化手法,通过记录技艺传承中的生动细节和传承人的情感变化,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障机制建构刍议 2020-06-01
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建立非遗产业化发展的相关保障机制已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要积极建立文化产业对非遗项目的反哺机制,完善专业队伍培养机制,健全政府规划引导机制,以此保障非遗产业的科学发展。
-
河北非遗文化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 2020-06-01
作为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凝集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宝贵的智慧结晶。本文简要论述了非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辩证性关系,并详细地探讨了当代社会背景下,应如何将河北非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以有效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
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2020-06-01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非遗保护也从对非遗本身的保护提升到了对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根据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来设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性保护的创新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融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环境,很好地将保护区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农业、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条件充分整合,达到更好保护效果。本文结合江门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进行了探讨。
-
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保护的实践 2020-06-01
在非遗保护的视域中,"文化空间"这一概念对传统文化保护体系的立体化与多元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空间将时间与空间重叠,集中体现为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念,具象化为实体的景观建筑或民俗活动,在主体性、空间性、时间性与文化性四个维度展现了传统文化内在因子的交融性与复杂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存续与发展。
-
诺德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 2020-06-01
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介绍浙江省金华非遗文化及英译现状。概述诺德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功能加忠诚"翻译模式的应用价值。基于诺德功能翻译理论,采取"功能加忠诚"的翻译模式,从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和翻译问题分类三个方面探究金华非遗文化英译。认为对金华非遗英译的研究能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
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村镇被破坏。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我国非遗文化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村镇的会受到人为因素及非人为因素多方面的影响,对其保护利用以及发展会比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困难,如何对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利用及在发展是我国社会所关注的重点。本文我们将从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境出发,针对实际问题,对如何进行我国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本次研究能对我国的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