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2018年福建省非遗工作培训班在福州开班 2020-06-01
2018年5月21日至25日,由福建省文化厅指导,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2018年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在福州举行。此次培训班旨在推进数字文化馆两点两线建设,加快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针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全省六十余位市县文化馆、非遗中心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了此次培训。
-
博物馆天然适合非遗文创产品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处在"活态"的发展变化之中,生生不息。但是,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但是非遗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和著名的旅游文化城市,拥有二十余项各级非遗项目。然而开封市的非遗发展却一直没能收到很好的成效,这与其对非遗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开发不得法都有脱不开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的火热发展给我们发
-
以非遗街区为抓手,提升乡村创造力,实现乡村振兴——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 2020-06-01
桐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最美县城之一、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和中国优秀旅游名县。党的十八大以来,桐庐县深入贯彻落实“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2016年桐庐县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乡村创造力”的概念,通过打造特色非遗街区,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力,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与成果共享,做到将民间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桐庐乡村振兴。
-
阜阳科技工程学校:传承非遗艺术 创办特色职教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阜阳科技工程学校坚持以“和合”文化为统领,践行“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保合太和”的价值观,倡导“和谐、和善、创新、融合、合作、适合”理念,积极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以非遗教育传承为特色的育人模式。
-
浙江省:宁波文博会汇聚特色文创产品 2020-06-01
2018年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本届文博会以“国际化、品牌化、市场化、专业化”为目标,聚焦了“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贸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文化智能数字科技”三大主题及“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专题,涉及文化传媒、数字科技、文创开发、创意设计、传统非遗、动漫电竞等多个领域。其中,观众可看到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澜湄五国”的二百件代表性文创衍生品,大连馆的汉代文化水晶雕刻彩绘、沈阳馆的成语印章镌刻、长沙馆的湖南湘绣、温州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蓝夹缬等也非常吸引人。
-
共绘一幅“百寿图”——记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百寿图”主题社团 2020-06-01
小伙伴们听说过“百寿图”吗?知道它的绘画方法吗?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百寿图”主题社团就是为研究“百寿图”而设的社团群.自2013年开始,该社团群依托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氏“百寿图”,对其丰富的寿文化进行研究和解读,实现文化传承.百寿图绘画社团用传统的工笔画、现代的油画等多形式的绘画方法,实现艺术传承;百寿图十字绣、钻石绣等社团用常见的工艺手段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目前南闸实验学校已被江阴市文广新局确立为非遗传承示范点,“百寿图”主题社团被评为首批“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请小伙伴们跟随初初的脚步,走近非遗,领略“百寿图”主题社团的风采!
-
张鹏:探索非遗项目文化体系的特色之路 2020-06-01
2018年初,由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承办的沈阳首届剪纸节在皇姑区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展出来自北京、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剪纸传承人,以及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非遗研培班500余名学员的3000多幅剪纸作品和剪纸衍生品。这些构思绝妙、技艺精美的剪纸艺术背后,既有传承千年的技艺与情怀,又有产业发展的视角与空间,还有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长远考虑。张鹏长期致力于探索将非遗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他的精心设计和执着推动下,沈阳师范大学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为三个层次的文化体系。
-
赣西音乐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2021-08-26
本书对赣西音乐文化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包括多种音乐文化类型。如:高安采茶戏、宜春评话、万载花灯戏、高安道情、高安锣鼓戏、高安上湖灯彩、宜丰开扎、靖安打鼓铲山歌、靖安茶花灯、靖安马灯舞、靖安南山花鼓、靖安觋歌、靖安香花和尚舞、碗灯舞、万载得胜鼓、万载开口傩、万载纸棚山歌、铜鼓客家山歌、袁河锣鼓戏、奉新瑞河戏、新余市分宜采茶戏、新余市分宜道情、萍乡上栗渔鼓、萍乡莲花落等。对每种音乐文化的考察都包括:简要介绍、流行区域、历史考察、声腔与流派、演出剧目、服饰道具、相关作品、传承谱系、代表性传承人、主要特征、重要价值、濒危现状与保护措施、相关图片资料等。全书内容丰富新颖,条理清晰,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