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 条数据
-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0-06-01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中不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文化也是群众文化中的一类,国家与政府必须重视这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新时代背景下与相关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促使这些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有效保护,让新时代群众成为非遗文化的保护者与传承者,促使这些文艺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有效应用,不断改善人们的道德素养与精神状态.再者,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积极融入非遗文化,还可充分凸显相关区域生活的个性与特点,还可得到进一步诠释与阐述,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
新时代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评估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非遗认定、记录、建档等保存上,而是通过非遗活态传承、广泛传播等工作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进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增强传承实践活力、开展保护状况评估等新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非遗保护状况评估的必要性分析,探究非遗保护状况评估原则,提出非遗保护状况评估措施建议.
-
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对策分析 2020-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新时代与互联网+的背景下,面对经济发展与传承保护的双重抉择,进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从中发现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非遗传承后继无人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意识淡薄等系列问题。并通过研究分析得出执行物质文化遗产定价策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体系和实施全社会参与性传播举措等多项结论,旨在培养大众意识,实现创新可持续经济发展。
-
新时代非遗传承保护之思考 2020-06-01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文化现象被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象体现成为近年的热门话题。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非遗迎来了保护与发展的新机遇。文章以田野调查实例分析非遗的境遇,提出传承者与保护者两大主体应注意的方法,并对非遗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类之一。当今社会,各国文化交流日益繁多,外来音乐丰富各异,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倾心嘻哈音乐、摇滚音乐。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
“文旅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以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非遗为例 2020-06-01
文旅融合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引导和规范,对各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文旅融合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区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基于文旅融合对各项保护措施进行改进和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良好传承,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稳步前进。本文以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例,对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为文旅融合的深化发展以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传承和保护创造条件。
-
论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遗”应用传承的发展策略* 2020-06-01
应用性保护解决了“非遗”当下存在的合理性,激活其外在商品层面的市场经济价值,通过其自身的市场价值的体现,使之能够有自我造血的能力。然而,从固化的保存到应用激活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市场的商业化,传承生态的断裂,协同共享和开放性意识不够,造成的文化艺术精神实质的迷失,社会性的共同应用的缺位。加之,文化自信的不足,造成了国际性的宣传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探究其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根源,探索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用传承发展策略,无疑成为当下极其重要的问题。
-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体系论——以生活性、生产性和生态性保护为中心 2020-06-01
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具有"非遗"保护运动分期的意义。在其前后,"非遗"学界基本上形成了"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经过数年实践,这种方法体系论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果。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筛选"和"文化阶层化"现象,客观上危及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生态平衡。这也深刻反映了党的十九大所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判断的科学性。"非遗"保护事业同样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是,应该在最新保护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保护"三位一体的新的"非遗"保护方法体系论,以积极回应文化变迁的常态性,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和维护保护实践的公平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