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4 条数据
-
关于四川曲艺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以成都重要人文景点为例 2020-06-01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笔者对成都重要人文景点进行调研走访,发现四川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俗艺术旅游演绎市场繁荣,但对四川曲艺的片面化、符号化展示影响了四川曲艺的非遗保护传承,不利于四川曲艺的行业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在成都重要人文景点开设由政府主导、四川曲艺保护研究机构管理执行的四川曲艺书场茶馆,将物质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在尊重四川曲艺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为四川曲艺传承者搭建传统曲目的传习展演创新平台,依托旅游产业,将四川曲艺活态传承与发展重新融入现代社会生产生活,重构四川曲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
四川灯戏的艺术特色与展望 2020-06-01
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启调查、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作为四川、重庆地区的重要代表性剧种,四川灯戏也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和同为首批入选的大名鼎鼎的川剧相比,甚至和第二批入选的藏戏相比,灯戏的"存在感"可谓非常薄弱。一方面,入选"非遗"是对该剧种艺术价值和历史性地位的认可,是一份殊荣;另一方面,也证明其传承保护已进入濒危状态。如果将视野扩大,其他省份的歌舞小戏类剧种,如东北二人转、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江浙一带的滩簧(如苏剧、淮剧
-
“非遗后时代”戏曲艺术定位及保护对策研究 2020-06-01
目前,我国戏曲已基本入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入“非遗后时代”。非遗保护让处于困境中的中国戏曲重新看到了希望,然而一些困扰戏曲发展的实质问题却没得到根本解决。造成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根本原因是对“非遗后时代”戏曲艺术的功能定位把握不清。“非遗后时代”的戏曲艺术定位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文化遗产和当代艺术。文化遗产侧重“保护”,当代艺术侧重“开发”,只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将“保护”与“开发”工作有机统一,才能实现互利双赢。
-
曲艺类非遗的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价值探析 ——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 2020-06-01
在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新形势推动下,以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为例,结合曲艺类非遗的特质,从文化传承、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共享四个方面,可较全面地了解曲艺类非遗在独立建制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价值。在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多能一专”发展的同时,应注重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工作。
-
大运河常州段沿岸曲艺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喜”与“忧” 2020-06-01
大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是常州的母亲河,见证了常州的历史变迁和文明演进,孕育了沿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市的曲艺类非遗资源丰富,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保护名录。自兴起非遗保护热以来,尤其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和运河常州段文化带建设立项之后,常州市各级政府在曲艺类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在传承机制、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培养、传播平台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不均衡、观众群体严重老化萎缩、表演形式单一、部分曲艺濒临消失、传承基地和生态保护区建设乏力等问题。
-
从四川清音在渝发展现状谈改革开放四十年曲艺进高校 2020-06-0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推动文艺工作的发展,全国各地传统民间音乐都陆续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文化保护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出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大力提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为曲艺传承规划了未来发展蓝图。本文从四川清音在渝发展现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曲艺推广成效及曲艺艺术深入走进高校的可行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添砖加瓦。
-
山西陵川上郊村“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非遗保护体系构建研究 2020-06-01
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文化内涵深厚,融合了曲艺说唱、建筑艺术、社会文化及民俗文化,目前散落在陵川县诸多村落中。随着新农村建设,“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的文化保护及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以陵川上郊村为典型案例,结合书鼓砖雕的文化特性,提出“一申二组”的非遗保护体系构想,以期实现对于陵川曲艺砖雕的保护和传承。
-
对曲艺现代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 2020-06-01
2019年7月,文旅部发布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的政策,对曲艺的传承发展进行了专项部署。2019年9月6日至10日,由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艺术司及山东省文旅厅等主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济南举办,让济南这个曾经的曲艺大码头一时间仿佛再现当年"书山曲海"的盛景。曲艺周这样的文化活动,既是《计划》中提到的"组织演出活动"措施的一部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