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 条数据
-
苏北地区非遗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民族性、区域性、公益性、活态性等基本特征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遗留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苏北地区的非遗资源有着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们纳入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后,对于传承苏北传统文化、丰富老百姓的文艺生活、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苏北地区实际,分析了当前"非遗"资源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苏北地区非遗资源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非遗传承空间的保护与利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非遗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名录体系中,大多数项目有自己传习室、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室)、非遗展厅等公共文化场进行非遗传承活动.本文尝试探索非遗传承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使之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传承.
-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角度谈服务设计的价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涉及众多物质资源、设备与人员之间的部署与安排,其中传承的内容是具有服务属性的非物质体验,其核心载体是传承人。服务设计的引入可以为传承人与用户创造共同价值,通过合理地整合相关资源,打通传承活动中"台前""幕后"的合作壁垒,为实现非遗的活化传承奠定基础。
-
地方高校图书馆非遗数据库的个性化建设和服务 2020-06-01
根据地方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的情况,来对有关数据进行研究,以此讨论非遗产数据库的创建工作。并对地方高校图书馆非遗数据库的个性化建设和服务相关的新生入学教育、知识共享空间等诸多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工作。
-
地方高校非遗教育保护意识的服务模式研究 2020-06-01
现如今,现代化特点成为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在的中国无论在各方面都在向西方国家靠近,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迷失中国特色。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威胁,甚至被破坏。因此地方高校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基地,需要肩负起提高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服务职业,本文主要分析对于教育保护意识现状,进行校内与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提出地方高校非遗教育保护意识的服务模式,以便为地方高校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提供学术参考的服务模式。
-
界首彩陶保护与发展的路径与原则 2020-06-0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引导传统手工艺往产业化道路上去发展来解决它生存的困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在保证它的活态传承基础上合理发展经济?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界首彩陶为例,剖析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如何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实现繁荣文化与发展经济双赢目的。
-
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大力提升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 2020-06-01
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而构成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促进中华文脉绵延发展,还能以其特有的群众文化属性,丰富群众文化内容,赋予群众文化更多的历史底蕴。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本文就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进行探究,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的发挥,希望可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
基于非遗和可拓语义的服务产品设计 2020-06-01
针对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进行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对非遗源文化隐性知识表征与转换方法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遗与可拓语义的产品创意设计方法。通过分析源文化,提取其中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征,建立其可拓语义表征模型,从而得到文化特征与非遗的量化关系;计算文化特征的可拓设计空间,并运用图解思维将其转化为图解语义,通过可拓变换得到特定非遗元素的核心图解语义集,并构建其可拓图形元素库,为设计实践提供基础素材。以电动车充电服务设施的造型设计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结果显示运用可拓语义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非遗元素的提取和利用,为非遗创意产品造型设计提供设计方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