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3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30)

共检索到 230 条数据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0-06-01

    21世纪,国家层面展开了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是一项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文脉传承的大事。这一项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下,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经过10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事件,一大亮点。

  • 跨学科视域下的博物馆非遗类展陈——以“云泽芳韵土布展”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新时代博物馆功能的又一重要体现。如何做好非遗事项的展陈,如何通过有形、静态的“物品”呈现非遗无形、活态的“信息”,这是博物馆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综合研究的要求与趋势。“云泽芳韵土布展”通过两位女性非遗传承人的手工织布作品来讲述其个人生命故事,更好地呈现“物”与“人”的关联,使观众于观展过程中,不仅能了解非遗技艺,提升非遗保护意识,更能通过对他人生命故事的解读,完成自我生命的观照与思考。此案例可以为更多的博物馆非遗类展陈提供参考。

  • 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贵州反排木鼓舞个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 2020-06-01

    文章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贵州反排木鼓舞为核心案例,对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进行体育民族志研究,关注人类和非人类两大类行动者的能动性。研究表明,反排木鼓舞传承网络是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其中非人类行动者与人类行动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台江县“非遗”保护中心作为核心行动者,成功建立了一套利益整合机制,充分调动各种异质行动者的积极性,从而维系反排木鼓舞传承网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 让活态非遗传承浸润校园的策略与实践 2020-06-01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在渔樵农耕的悠悠历史中形成了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形态,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和历史的发展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了华夏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 短视频平台中非遗传播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研究 2020-06-0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之一,短视频平台能为民族间的交往提供一个虚拟形式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则为民族交流提供了手段、内容,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在民族交往交流合作互动下,短视频平台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新的形式和行动机制。

  • 非遗工访,变遗产为宝藏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重庆市彭水职业教育中心积极探索非遗工坊机制,将非遗保护传承融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研发生产文创产品,促进非遗创业就业,把非遗打造成了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彭水职业教育中心的民族工艺品制作班级,重点招收建卡贫困户、低保户、低收人人群等弱势群体家庭子女。

  • “滇之瑰宝 ——乌铜走银精品展”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开展 2020-06-01

    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滇之瑰宝——乌铜走银精品展"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以126件(套)乌铜走银精品展示为主线,以工艺制作和活动体验为辅线,结合专题讲座、播放影视资料、现场制作体验等,展现乌铜走银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是云南独创、中国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铜艺双绝"。该项技艺历经沧桑,几近失传,后幸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永才大师等人不懈努力,使这项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 民族非遗产业振兴壤塘藏乡 2020-06-01

    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财神的坝子”,白唇鹿、黑颈鹤、藏羚羊成长的地方。虽然地处川西高原深处,距成都600多公里,但壤塘孕育了灿烂的非物质文化。审视县情,因文化做产业,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壤塘县的文旅产业路越走越宽广。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壤塘建县60周年之际,《当代县域经济》记者走进壤塘,见证壤塘民族非遗产业振兴之路。非遗瑰宝里的民族魂这是一个国家深度贫困地区,地处川甘青三省接合部的高原内陆,冬季漫长,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也许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