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2 条数据
-
独特视角的独特切入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而鲜活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做好非遗文化传承显得至关重要。以江苏省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主体,剖析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明确具体问题,从文化冲击、人才支撑、法律体系以及原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保护性开发"、"活态性"保护以及"制度性"保护,为江苏省非遗保护提供必要支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民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即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江苏省内非遗项目众多,做好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研究从江苏省内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基本情况出发,就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成因系统优化,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角度着手,精准定位问题。通过强化宣传、资金保障、传承路径优化以及制度保障等方法,为江苏省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提供助力。
-
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意义与路径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时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江苏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体育非遗项目众多。但面对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而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江苏省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具有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固有的体育文化传统、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提高文化素养的实践意义。在将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中应注重区分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引入内容,创建特色化课程体系;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增加体育非遗内容,实现活态传承;聘请体育非遗兼职教师和编撰体育非遗校本教材。此外,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还应有一定的政策支撑,如赋予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更大的自主权;鼓励高校对体育非遗产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相应的专项配套经费支持。
-
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本文以江苏大运河沿岸8个地级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大运河江苏段的非遗赋存状况,分析旅游开发模式,提出开发策略,为开发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提供借鉴
-
绒花:永远绽放的非遗珍萃 2020-06-01
《延禧攻略》这部清宫剧的热播,让“绒花”这个鲜为人知的非遗手艺火了一把。剧里嫔妃头.上所簪的精美饰物叫做绒花,来自南京,是中国非遗的珍萃。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解构与重构研究——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本刊声明 2020-06-01
文章以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空间三元辩证法对大运河江苏段进行了空间解构与重构,从“空间实践”角度研究其世界遗产区、遗产点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再现”是从政府、开发商两个角度进行揭示,政府为空间生产的规划者、协调者,开发商进一步推进了空间的更新演变;“再现空间”则从沿岸居民和旅游者两方面进行剖析,大运河江苏段开发需要保护沿岸居民的利益,同时,旅游者作为大运河江苏段空间的使用者,可以对旅游区进行空间生产。利用空间三维辩证法对大运河江苏段的空间生产机制进行解析,突出大运河江苏段“千年运河江苏原点”的精神符号,以期改善并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抑制遗产地空间商业化氛围,使居民生活空间置换的现象得到改善。
-
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试析“江苏民歌大会”的艺术创新 2020-06-01
2017年6月10日,正值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江苏文艺广播举办的“茉莉花开”首届“江苏民歌大会”在南京保利大剧院成功上演。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和现代流行元素充分融合,通过互联网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中涌现出的又一优质IP项目。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合创新,成为江苏民歌大会着力破解的课题。一、以“非遗”民歌的文化传承体现时代发展民歌拥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鲜活的文化气息,首
-
浅论江苏曲艺与“非遗”文化 2020-06-01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走过了16个年头,实现了"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阶段向"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纵深发展阶段的跨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国非遗项目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10个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