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艺化传播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如今文化工作的重要部分,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在于技艺能够得到传承。电视综艺节目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性,使得非遗成为活态文化呈现在受众面前。非遗进入综艺节目,从节目的形式、内容、主题都能实现融合,既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彰显文化软实力。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极大挑战,电视综艺节目可兼顾娱乐性与文化性,使非遗得到有效传播与发展。
-
曲艺类非遗的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价值探析 ——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 2020-06-01
在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新形势推动下,以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为例,结合曲艺类非遗的特质,从文化传承、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共享四个方面,可较全面地了解曲艺类非遗在独立建制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价值。在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多能一专”发展的同时,应注重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工作。
-
非遗达州石桥火龙在服装上的研究运用 2020-06-01
达州石桥火龙是达州石桥镇的一种民俗活动,作为达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复兴的需求下各地区的非遗地位也越来也重要,通过将非遗石桥火龙和服装设计相结合,以探索不同的发展路线来复兴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面料、廓形的方面来展示石桥火龙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有利之处。
-
织造技艺非遗传承老龄化问题与年轻态传播策略 2020-06-01
为了推动以织造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的年轻态传承至关重要。采用数据分析、田野考察、人物访谈、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的织造技艺非遗传承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全国与织造技艺相关的3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4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现:传承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上且平均为67岁;省、市级地方代表性传承人也存在严重的老龄化现象;织造技艺非遗项目呈现产品老龄化、产能衰微、传播方式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等问题。针对国家需求和年轻人的认知缺失,提出了产品年轻态、传播方式年轻态、构建非遗保护生态圈、宣扬家国情怀这四种年轻态传播策略,以促进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
基于政府职能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南溪号子为例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其所属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然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包含许多传统文化与习俗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并在非遗文化保护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非遗文化保护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文以南溪号子这一首批被纳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通过政府职能视角下探索其传承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政府职能的特点和优势,探讨如何提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水平。
-
精准脱贫视角下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化策略 2020-06-01
针对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缺乏操作性运用的困境,从精准扶贫视角切入,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理念,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化手段与路径进行探析,通过运用城市开发理念、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创新乡村旅游模式、聚焦健康养老领域等方式,形成农村非遗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从而构建起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运行的市场化机制。
-
浅谈"非遗"保护语境下的高校音乐文化建设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高校文化建设应作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阵地.本文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出发,简述了高校音乐文化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中的作用,提出应规范高等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教材,把富有地域特点的音乐类"非遗"纳入音乐类选修课堂;推动相关课程配套调整,使音乐类"非遗"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得到有力支撑;营造民族音乐学习氛围,让音乐类"非遗"进入高等院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高地
-
“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艺术课程教育 2020-06-01
“互联网”+ 理念自被提出之日起,已引起国家社会与团体的高度重视,时下“互联网”+ 经济已然在国内风生水起,“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亦有相应案例,它将传统意义上的单对单的传承,转换成放射性的一对无限传播,使“互联网”+ 非遗技能传承的单对多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互联网”+ 高职艺术课程教育,依托互联网络传播将非遗传承和教育联结。在“互联网”+ 新业态中,再建非遗生活环境,营造非遗活态虚拟社会,用“互联网”链接非遗消费群体,令“互联网”异地同时教授,最重要一点,“互联网”+ 高职艺术课程教育,对于开展原生态非遗技艺重构,回归非遗技艺传承背景均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