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2020-06-01
在新时代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下简称"体育非遗资源")保护与发展的视域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分析秦巴山区体育非遗资源概况,发现秦巴山区体育非遗资源存在部门分工不合理,管理功能错位;开发模式不合理,取代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不深入,缺乏智库支撑等问题。并根据秦巴山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坚持政府引领,完善社会协同;推进非遗改革,倡导多元发展;加强理论研究,创新智库支撑等建议。促进具有秦巴山区地域特色体育非遗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推进我国体育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2017年度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综述 2020-06-01
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我国在《公约》框架下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这期间,作为“非遗”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舞蹈,其保护实践为“非遗”的分类保护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本文从申报与认定、记录与保存、宣传与展示、传承、理论研究和存在的问题六个方面对2017年度传统舞蹈类“非遗”保护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传统舞蹈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
新时代背景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向世界展示着独特的燕赵文化魅力,其未来也必将更加璀璨耀眼.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结合国家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对我省非遗发展加以分析、总结与思考,为进一步阐述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
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内外机制建设研究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在厘清高校体育、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等的概念之后,阐述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分析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内、外机制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分课程体系建设、人才体系建设、科研体系建设、文化体系建设,分析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内部机制建设;分保障机制建设、激励机制建设、评估机制建设,分析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外部机制建设,旨在推进我国高校体育对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培养,促进我国武术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
如何在新媒体视野下养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自觉 2020-06-01
随着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代代相传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众多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在新媒体视角下,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非遗文化相结合,做好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工作。
-
小记者课堂开课啦 2020-06-01
大家都知道,'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我们跟着小记者一起来上一堂别有趣味的'游园课',走进绚丽多彩的'非遗'世界吧。'非遗'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
-
非物质文化遗产隐性信息研究述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知识文化信息和隐性信息,必须通过使用者熟练解释并口传面授,才得以世代相继而传承下来.隐性信息保护了老一辈传承人对非遗内容的占有,保障了其获得利益的权利,也增加了非遗传承的难度,限制了年轻人学习的途径,因此隐性信息的存在决定着非遗的持久性传承.当前,非遗隐性信息在基本属性、隐性信息发掘、隐性信息利用和隐性信息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处于相对初级、肤浅的阶段,对非遗隐性信息的研究将会在信息特征表达、隐性信息外化呈现、隐性信息存储方式、原生态生态环境保障等方面有所进展
-
非遗视域下广西岑溪牛娘戏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2020-06-01
牛娘戏是广西的传统戏曲之一,是岑溪市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悠久的历史,本土化的特色以及丰富的审美艺术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并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牛娘戏赖以生存的基地发生了变化,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传承的困境。本文以非遗视域为观照点,思考当下岑溪牛娘戏传承的合理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牛娘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使其在当代绽放属于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