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意义 2020-06-01

    文章概述云南滇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情况及文化旅游现状,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建议。文化和旅游融合,是一个集地方地理文化、人文文化、社会文化、民俗文化、医学文化等于一体的传统文化旅游,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密不可分。非遗融入旅游,对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 艺术家个人艺术档案的抢救和保护 2020-06-01

    优秀舞台表演艺术家的个人艺术档案是其毕生的创造和积累,对该剧种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非遗类优秀表演艺术家个人艺术档案的抢救和保护自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吴双艺艺术档案展"的策展过程,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一些探索途径。

  • 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价值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非遗的传播价值是非遗传播的重要方面,可以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促进非遗文化的多样性。理清非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价值,从而打通传播渠道,让非遗的传承具备更多可能性。

  • 鲁西明珠 ——张秋木版年画 2020-06-01

    木版年画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除了具有基本的美化环境与装饰的审美价值外,还具有迎新接福、祛凶辟邪等人文价值。张秋木版年画作为鲁西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曾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繁荣的商品经济环境一步步发展并走向繁盛。近代以来,张秋木版年画受客观环境影响几乎面临着灭顶之灾。上世纪70年代末,张秋木版年画重新引起当地非遗传承人的重视,并得到有关方面的保护与支持,先后被录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技艺重新焕发璀璨的光辉。她的发展轨迹足以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面对优秀的中华民间传统文化我们应当自觉地保护、传承与发展。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思考 ——以深圳龙岗传统舞蹈项目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与形式,也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在遵循非遗整体性保护原则下,可对深圳龙岗非遗传统舞蹈类项目进行分析,在尊重非遗文化内在的丰富性、生命特征的基础上,尝试有效推进保护传承实践等相关工作。

  •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的各利益主体内部矛盾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少学者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进行了研究,但是忽略了各利益主体内部矛盾。本文探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中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并分析了政府、传承人、专家及企业的内部矛盾。文章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1)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负责统筹非遗的保护工作;(2)建立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3)引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感;(4)鼓励学者开展有利于非遗保护的研究。

  • “送王船”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2020-06-01

    送王船作为一类主要在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华社盛行的民间信俗和宗教仪式,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定的理论关怀与现实意义。历史学人和社会学人在将中国的宗教作为整体来考察的时候,重视比较其中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以及凸显地方和时代特征的特殊性。 [1] 而近年来,"王船"的专题研究逐步超越了历史学和社会学,充分融入了政治学、建筑学、人文地理学等多重视域,呈现了跨学科百花齐放的趋向。文章以闽南的王船仪式的当代研究与实践作为研究主体,发掘与探讨王船仪式的理论与实践中所呈现的情境化与多样性,制度化与社会性,地方化与跨国性,明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客观形势与机制动力,以求为我国、我省和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反思与启示。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2020-06-01

    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然而许多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美术、传统制作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礼仪节庆等文化形式却由于资金、管理等诸多原因,濒临消失。山西"非遗"产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有助于"非遗"本身的保护与传承、山西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山西"非遗"产业化的发展已取得许多成绩,但依然存在产业分散、产品简陋、宣传不到位、缺乏外援、过度产业化等问题。因而,应从政府、企业、学校、民间艺人等多角度出发,全面推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