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东南亚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观*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2013-2018年参加中国—东盟戏剧周的东南亚11个国家26个文艺团体演出剧目的追踪调查,探析影响东南亚国家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外来因素,研究在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经验和危机,并对其学术理念、公共文化展演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并作批判性吸纳,有助于中国表演艺术类"非遗"的建设,对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广西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职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进行现状分析,并借鉴国外开展较为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广西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广西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非遗传承育人的策略探究 2020-06-01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教育平台.在民族地区非遗传承教育的政府战略下,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从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艺术创作、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全方位推动"侗寨·五娘"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践,总结出了职业院校非遗现代传承育人的策略

  • 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2020-06-01

    本文首先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分类,包括民俗节庆活动类、民间表演艺术类、口头传统表现类等五大类。接着阐述了海盐县地理概况及非遗开发现状。最后提出了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具体模式,包括博物馆模式、组合开发模式、工艺生态园模式、旅游商品模式和主题文化模式。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雷山县上朗德村为例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状态的维持,强调一切文化遗产资源的转化发展需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其中符合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鉴于此,文章以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上朗德村为例,探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生产性保护的旅游开发传承现状,并从优化投融资环境、拓展市场规模、开发产品新形式、延伸非遗产业链方面,提出基于生产性保护的上朗德村非遗旅游开发传承优化路径。

  • 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法律应对 2020-06-01

    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物质载体被损毁、文化价值遭摒弃、传承后继无人等保护困境,而我国对“非遗”的法律保护仍存在着缺少顶层设计、缺少实施细则、缺少诉讼救济、缺少社会引导等问题。目前应对的措施应是:从国家立法、政府行政、社会公益、民众参与等四个层面入手,完善我国“非遗”的法律保护。

  • “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生态 2020-06-01

    经过十余年非遗传承保护实践工作的推进,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的提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也会有效推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步伐。后非遗时代的对策更需要在原有保护传承形式基础上创新机制和工作方式,让更多的民众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传承文化精神,建立文化自信。

  • 粤东·客家木偶戏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东·客家木偶戏为文化载体。对其进行特征色彩、特征形态、特征材质元素的提取,运用分解和重构设计排版以及再设计,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相互结合,应用在文化创意产品上,才能在当今主流审美趋势下重拾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