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基于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 2020-06-01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祖先留下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遗产已经和我们的生活逐渐远去,但是文化的传承,需要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性保护。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特点进行分析,探求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并结合当前现状为进一步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全面性提升给出建议和策略。
-
试论“非遗”视野下的万载“开口傩”的演奏形态及音乐构成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宣传等部门对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万载"开口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问道之一,拥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且能够通过该文化活动形式得到一定的精神寄托。本文将从"非遗"视野下的万载"开口傩"的表演形态和音乐构成进行分析。
-
文化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不但体现出一个民族所呈现的思想认知,同时也体现出民族信仰以及多种文化精神,有着很高的继承价值.各文化机构需要做好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将非遗保护作为工作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将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开展,这样能够让更多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文化馆作为一项基层文化事业机构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本文主要分析文化馆如何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希望可以对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如何更好地开展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机制建设研究 2020-06-01
在中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留下丰富的历史文物,近年来各地区发现的非遗也逐渐增多。与文物不同,非遗主要是由传承人世代相传的,为使更多的非遗传承保留下来,政府针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定一系列保证机制。只有做好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保护、扶持工作,使传承人能够充分履行责任,发挥作用,同时着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的传承机制,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
非遗文化传播视域下产品文创的发展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遗在现今社会转型时期遭遇后继无人、关注度低的发展瓶颈,在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下,提升非遗产品文创性及扩大传播影响力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
社区参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新路径——以烟台渔灯节为例 2020-06-01
社区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重要话语。它既是一种政府支持下的参与行为,也是一种个体主动表达意愿和追求权益的行为理念。渔灯节作为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面临文化空间狭窄与文化传承主体缺失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社区参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变得尤为重要。社区参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促进社区环境建设、提升社区影响力、创新非遗保护路径以及整合社区资源。渔灯节社区参与的内容主要包括参与类型、参与主体和参与项目。社区参与面临社区参与项目单一、主体不全面、参与程度低、社区拆迁等问题。针对社区参与现状,以社区参与理念为指导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提出对策,开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新路径。
-
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艺术类高职教育改革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财富,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发扬,这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核心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如何承担光荣使命,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突破自我、大胆创新,未来,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这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值得深思的首要问题。本文针对非遗传承与创新中艺术类高职教育的改革做出了具体的探究,希望能为学生们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双向发展带去积极的影响。
-
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及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标志,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使得其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使命。本文深入分析了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的优势,并探讨了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的沉淀,是国家、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文化传承人难以为继,文化样式逐渐减少,技艺创新举步维艰。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