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序 2020-06-01
自20世纪末至今,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文化自觉”的概念在中国学界从出现到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从联合国提出到中国热烈响应。人们注意到这两个重大文化事件的历史相遇,学界倾心研究二者内在的关联,认为非遗传承和保护是践行中国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内涵辨析与实现路径 2020-06-01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明晰被我国采用却在相关国际准则中被否定的非遗真实性概念。它的不合理性在于试图保护一种静态的历史原真形式,而合理性在于各项非遗工作应真实地反映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非遗真实性的内涵应是非遗的调查、传承、传播、利用的各项工作要体现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它是动态构建的,应由非遗持有者自己判定其真实与否。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非遗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消费,稳步增加非遗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非遗持有者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能力,是实现非遗真实性的有效路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统一要坚持以非遗持有者为中心,并加以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
-
贵州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及文旅关系分析 2020-06-01
民族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文章在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贵州省国家级民族非遗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展开基于点(高铁站点、5A景区、部分4A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线(主要高速公路)的GIS缓冲区分析,通过分析特定空间分布结构下旅游发展对民族非遗传承、发展所形成的文旅关系,从而为民族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及其在旅游发展规划中提供决策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逻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特征主要体现在智能与仿真技术的运用及声音、语言和图像技术的融合两个侧面。人工智能综合利用了计算机识别、图像仿真等工具,最终形成非遗资源数据库技术赋权的智能体,它借助于成像技术,产出与非遗资源相一致的仿真场景,有效推进民众走进非遗的"内心世界"。非遗资源的数字技术赋权过程有助于压缩非遗承载者自身对数字技术认知的差距和差异,提升对非遗资源档案的处理效率,优化传统非遗资源的传播流程。因此,要对传统非遗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形成非遗信息的数据库,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非遗信息进行传播和利用,从整体上对非遗资源进行改造和弘扬。
-
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理 2020-06-01
老字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以100家中华老字号非遗研究为基础,从多维视角探究老字号非遗的生存机理,认为老字号非遗是多种文化因子互相碰撞、共同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缘文化、家族文化、国粹文化在老字号非遗的特质形成、文脉传承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也造就了老字号非遗的独特文化标识。探究老字号非遗的生存机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非遗传承的密码。
-
湖南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 2020-06-01
[研究意义]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但对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计和分析不够完善,导致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实施难以开展,研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是提高非遗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研究方法]文章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4批省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研究对象,通过素材收集、归纳整理、数据分析、图文展示,系统分析湖南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特征与地域分布状况。[研究结果与结论]整理发现:湖南省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少,占省级总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比8%,主要分为纺织、印染、刺绣、服饰四类;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域性整体呈现出以湘西为主的非遗产集聚中心向其他地区非均衡式分散的演化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空间和时间分布产生影响;非遗的保护与升级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文化的协调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
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当前文化传播日益数字化,使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其相关理论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一定积极启示。为此,本文研究了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研究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与效益,总结出非遗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对策,以期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提供一定帮助。
-
岭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然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0-06-01
目前岭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进行立法、普查、规范制度等工作。而岭南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亟待解决传承群体老龄化与窄化、非遗资源分布不均、非遗保护权责不明、环境嬗变导致非遗生存土壤流失、非遗工作"重申报,轻保护"现象普遍等诸多问题。建议:加强非遗活态传承的相关政策与保障;构建全学段体育非遗传承教育体系;打造体育非遗文化产业链;续构与生成体育非遗传承场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和地域文化认同;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度融合。